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楼庆西先生编纂的《乡土景观十讲》一书中,看到最后感动不已,一是被身为学者的他这种事必躬亲的学者态度所打动,另一方面被书中提到的我国乡土景观所呈现出来的瑰宝级面貌所感染。大自然伴随着历史沉淀给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受益无穷,我出生在80年代末的北方乡村里,记忆中的土坯房、窑洞,绿油油的麦田,金黄的油菜花,巨大的泡梧桐树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对与承载着这一切的土地、大自然有着最深的情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跃,我出生的家乡也在翻天覆地的发生着变化。记忆里那些充满欢乐地麦场,下雨天拿来当雨伞的泡梧桐早已销声匿迹:架子车、镰刀、锄头、石磨、柳条筐等传统农具也已无影无踪。似乎社会的发展忘却了我们曾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忘却了我们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面对着迅速消亡的乡土景观我既感到无力又感到万分惋惜。这些不禁让我思考,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这些遗留下来的乡村聚落以及它所浑然天成的乡土景观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怎样才能传承与复兴。我开始着手从我出生的家乡中整理总结出一些试用于当地生态构建生态脆弱区的乡土景观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体系,从而进一步指导我的实际设计工作的展开。怀着这样的疑问和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借阅了相关书籍,通过阅读我对乡土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基础上对成都周边传统场镇洛带古镇、黄龙溪,陕北民居窑洞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考察中它们自身所形成的地域特征、民居形式以及民俗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体现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营造思想也是现代景观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