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动物种类繁多,皮肤肽类亦多,其皮肤可构成巨大的资源库。本文则选取代表动物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不同蛙皮肤资源相关价值。首先应用H.E和V.G胶原染色法对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参数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蛙皮肤组织结构相似,但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及腺体密度存在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虎纹蛙的皮肤最厚(0.44~0.68 mm),牛蛙其次(0.28~0.60 mm),黑斑蛙最薄(0.19~0.38 mm);在三种蛙中,黑斑蛙躯体多数部位表皮相对厚度为15.1~22.6%,较虎纹蛙(10.9~17.7%)和牛蛙(9.9~21.8%)厚。虎纹蛙和牛蛙皮肤胶原纤维层相对厚度分别为59.9~68.7%和51.6~75.3%,较黑斑蛙厚(44.4~69.0%);黑斑蛙和虎纹蛙躯体多数部位的颗粒腺密度(4.5~23.1个/mm2;8.9~25.3个/mm2)和粘液腺密度(54.1~152.2个/mm2;68.6~127.5个/mm2)较牛蛙(1.4~10.8个/mm2;16.8~39.3个/mm2)高。其次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三种蛙皮肤中5种胃肠激素免疫阳性细胞进行鉴别与定位。在黑斑蛙、虎纹蛙、牛蛙的背腹部表皮及黏液腺上皮中均检测到了5-HT-IR、GAS-IR、GLU-IR、SS-IR和PP-IR 5种免疫阳性细胞;在黑斑蛙和牛蛙的背腹部颗粒腺中只检测到了5-HT-IR、GAS-IR、GLU-IR和SS-IR细胞,却未检测到PP-IR细胞,而在虎纹蛙的背腹部颗粒腺中均未检测到5种免疫阳性细胞。不同种类蛙的皮肤在同一部位以及同一种蛙在背腹部中不同的部位所检测到的同种阳性细胞密度有一定的差异性。最后应用滤纸片法测定抑菌效果,比较分析三种蛙皮肤提取液作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不同效果。结果表明:虎纹蛙皮肤乙醚刺激法提取物浓缩液对大肠杆菌作用时MIC为1.25 mg/ml,虎纹蛙皮肤乙醚刺激法提取物浓缩液对大肠杆菌作用时另一抑菌浓度为2.50 mg/ml。黑斑蛙和牛蛙两种蛙皮肤提取物浓缩液在抗菌方面都无明显效果。综合以上结果:黑斑蛙躯体多数部位表皮相对较厚,可较好地防止水分散失、在制革方面可能存在质地差异,虎纹蛙背侧皮肤在制革上需进行刨光处理,牛蛙背侧皮肤则需进行适当的打磨;黑斑蛙和虎纹蛙在提取胶原蛋白方面均具有潜在的价值;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表皮及黏液腺中均能检测到5种活性物质,而在颗粒腺中却存在着差异性,这为蛙类皮肤提取物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新思路;虎纹蛙在提取皮肤抗菌物质方面更具优势。根据三种蛙皮肤的组织结构、生物活性物质的定位及其提取物的抑菌比较显示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这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的生理结构是相适应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种蛙的潜在优势对其皮肤进行合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