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岩溶成因油藏,具有层位老、超深、以岩溶缝洞为储集体的特征,成藏条件复杂,缝洞储集空间形态多样,流体分布和流动特征极其特殊。这些特殊性,在国内外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开发模式的情况下,使该类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属于“世界级难题”。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殊的开发特征的背景下,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生产特征的地质影响因素的研究,即含水变化与地下储集体配置的关系研究,来达到更深刻的认识地下流体流动的特殊性的目的,以期对生产中的稳油控水等生产措施和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标有所帮助。本研究从该类储层的成因——岩溶开始,分析了岩溶的过程和它对储层的形成、改造及物性特征的控制作用,总结各类储集空间的特征和勘探识别方法,并通过地震分析等手段建立单井概念模型,弄清井周的储集空间分布。以动、静态方法分析地下储集体的连通性,建立了连通模式,分析了储集体配置关系及连通程度。比较了几种含水率曲线,取定日含水率-累计产液曲线来分析含水变化,并把含水变化类型分为上升型、下降型、暴升型、暴降型、台阶型、波动型和暴性水淹型。流体在较大尺度的储集空间,如溶洞、大裂缝内的流动方式是管流,在微小的储集空间,如微裂缝储集体、溶孔储集体内发生的是渗流。流动方式的复杂性和储集空间的非均质性是造成含水变化复杂的主要原因。上升型的含水类型多发生在存在渗流的储集体中;暴升型一般是裂缝内水活塞式驱油突破到了井底导致的含水突然上升;台阶型是典型的洞产水特征;下降型多出现在水体有限的定容体内,或单井钻遇多套储集体;暴降型多发生在采取生产措施之后;出现波动型含水特征的井储层情况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