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东北地区观陵山旅游风景区的民俗文化及其商业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角度探究隐藏在商业资本下的民俗文化开发状况。观陵山风景区地理位置特殊,拥有特殊的满族族群文化和关公文化历史,开发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对当地进行旅游和商业开发,以此来发展文化商业品牌。本文旨在用“传统的发明”来解释这一民俗旅游现象,引申分析各个地区越来越兴起的“传统热”以及民俗旅游中文化的资源化、民俗文化的边缘化问题,同时讨论民俗文化开发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商业资本、政府开发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从5个方面入手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了解观陵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人文环境,了解观陵山附近几个满族村落的情况和其特殊的满族族群、历史文化,了解其人文文化在当代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了解其被开发后商业资本注入的一系列行为;第二部分,分析以传统文化符号建构为基础的民俗旅游,探讨民俗旅游的界定,具体分析观陵山两个传统文化景点:大清神树和关帝庙,阐述其被开发的一系列过程;第三部分,用传统的发明分析民众主体边缘化的现象,分析观陵山商业开发的内外动力,分析当地民众在商业开发中的角色扮演,政府、商人、民众的互动促成了观陵山风景区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文化的得与失,以及民众的话语权问题是关注的重点;第四部分,讨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分析传统文化在商业资本注入后的本真性问题,以此探讨民俗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现实意义。以观陵山为代表的民俗旅游,利用传说打造民俗景观,而商业资本的大量注入使传统文化发生部分异化,以此为例讨论如今非遗文化的发展空间,并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引发思考;第五部分是结语,呼吁民俗旅游中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