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藏地汉语游记散文在以藏汉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的动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学版图,呈现出复杂、崭新的文学面貌,具有充分的研究合法性、必要性与可能性。然而,就研究现状而言,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集中关注与专项研究稍显不足,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应运而生。总体上,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发生机制”与“精神元素”的基本定义。“新时期”具体是指1979年至今(2018年3月24日),是对论文研究的时间限定;“藏地汉语游记散文”是指用汉语创作且在作品内容中涉及“藏”元素的因游而思、因思而记的游记散文,是对论文研究的题材和体裁限定;“发生机制”是探讨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生成原因与发展动力;“精神元素”特指文学作品中能够表现作家精神主体性的文学元素,主要包括作品的精神旋律、核心意象、多元取向等三个方面。“发生机制”与“精神元素”是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限定。此外,绪论部分还对该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总述。正文部分共四章,前一章论述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生机制,后三章论述其精神元素。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孵”式的文学发展,它为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生、发展积累了文学基础;二是现代社会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心理诉求,它为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精神元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中的精神旋律,即复魅想象与去魅意识;二是指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核心意象,即“太阳/阳光”、“神山圣湖”、“经幡系列”、“寺庙系列”、“哨所系列”、“仪式系列”等及其背后普遍蕴含的心理原型;三是指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的多元取向,而不同取向又表现为不同的写作方式与作品风格,如:马丽华在融合写作中对新时期藏地汉语游记散文起到了“破冰”式的作用;阿来在藏汉交叉地带表现出一种“阶梯意识”;毕淑敏深入藏地日常生活,其作品表现出一种“轻”风格;驴友记则在旅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一种民间书写方式,是中国古代徐霞客精神与现代自我意识的文学实践。结语部分在正文基础上,对论文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补充说明,同时指出论文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的学术研究前景与论文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