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锥形束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美学区连续多颗牙缺失即刻种植的理想植入位点,为临床医师即刻种植修复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到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患者中,依据纳入标准筛选出50例患者CBCT资料。应用I-CATVision软件根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再应用Invivo5软件模拟美学区连续多颗牙缺失的情况植入植体,对理想的植入位点进行测量分析,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位点为:两颗中切牙连续缺失时,两侧切牙釉牙骨质界中点及两中切牙植体中心点。含侧切牙在内的两颗前牙连续缺失时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左上侧切牙及左上尖牙连续缺失时,左上第一前磨牙、左上中切牙腭侧釉牙骨质界的中点及左上尖牙的植体中心点;第二种左上侧切牙及左上中切牙连续缺失时,左上尖牙、右上中切牙的腭侧釉牙骨质界的中点及左上中切牙植体中心点;第三种右上侧切牙及右上尖牙连续缺失时,右上第一前磨牙、右上中切牙腭侧釉牙骨质界的中点及右上尖牙植体中心点;第四种右上侧切牙及右上中切牙连续缺失时,右上尖牙、左上中切牙釉牙骨质界的中点及右上中切牙植体中心点。测量距离为两邻牙釉牙骨质界中点的连线至植体中心的距离。结果:共筛选出50例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测量,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0.39岁。测量数据显示如下,两颗中切牙缺失时,左上中切牙测量均值4.24?0.90mm,右上中切牙测量均值4.10?0.86mm;含侧切牙在内的两颗前牙缺失时,左上尖牙测量均值5.72?0.72mm,左上中切牙测量均值5.10?0.73mm,右上中切牙测量均值5.50?0.77mm,右上尖牙测量均值4.91?0.97mm。按照性别分类,其中男性24例(占48%),女性26例(占52%)。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两中切牙缺失时植入位点的测量比较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不同性别在左上中切牙、右上中切牙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性在左上中切牙、右上中切牙测量均值3.77?0.79mm、3.74?0.79mm低于女性在左上中切牙、右上中切牙测量均值4.67?0.79mm、4.44?0.81mm。不同性别在含侧切牙在内的两颗前牙缺失时植入位点的的测量比较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左上中切牙在不同性别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性在左上中切牙测量均值4.83?0.78mm低于女性在左上中切牙测量均值5.35?0.60mm;不同性别在左上尖牙、右上中切牙、右上尖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牙弓形状分为三类,其中卵圆形31例(占62.5%),方圆形19例(占37.5%),尖圆形0例。结果显示,不同牙弓形状在两中切牙缺失时植入位点的的测量比较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左上中切牙、右上中切牙在不同的牙弓形状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卵圆形在左上中切牙、右上中切牙测量均值4.61?0.76mm、4.35?0.77mm高于方圆形在左上中切牙、右上中切牙测量均值3.62?0.78mm、3.69?0.87mm。不同牙弓形状在含侧切牙在内的两颗前牙缺失时植入位点的的测量比较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不同牙弓形状在左上中切牙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卵圆形在左上中切牙测量均值5.28?0.61mm高于方圆形在左上中切牙测量均值4.81?0.84mm;不同牙弓形状在左上尖牙、右上中切牙、右上尖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运用CBCT测量分析美学区多颗牙连续缺失即刻植入位点所得数据,可知两颗中切牙缺失时,需要充分考虑性别及牙弓形状的差异,男性相对于女性略偏腭侧植入,卵圆形相对于方圆形略偏腭侧植入;含侧切牙在内的前牙缺失时,植入位点为左上中切牙时需考虑性别及牙弓形状的差异,其他植入位点可参考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