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电针改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炎症因子IL-18的实验研究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5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揭示夹脊电针抑制炎性因子IL-18的表达,减轻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原理。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实验一:研究夹脊电针治疗对SCI大鼠行为学和受损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将36只清洁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夹脊电针组(EA组)三组,每组12只,造模后每组分为2个时间点(1d、7d),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sham组:仅暴露脊髓组织,暴露后立即缝合,不给予其他任何处置,术后常规饲养,同其它各组大鼠捆绑;model组:造模成功后常规饲养,同其它各组大鼠一同捆绑,不予任何处置;EA组:造模成功术后3小时,待大鼠苏醒后给予针刺干预治疗。用BBB评分量表对三组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分;用HE染色法观察三组大鼠脊髓组织的细胞结构形态变化。实验二: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电针组,每组6只。模型制备与干预方法同实验一。各组大鼠在取材后,运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中IL-18蛋白含量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BBB评分:假手术组(sham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在1d、7d两个时间点均是21分满分。术后1d、7d,与sham组相比,model组,EA组大鼠BBB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model组、EA组大鼠BBB评分均上升;术后7d,与model组相比,EA组大鼠BBB评分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现随治疗时间延长评分增加的趋势,且EA组大鼠的BBB评分增加幅度高于模型组。2.HE结果:HE染色后,在电镜观察下,术后1d,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切片可观看到脊髓组织细胞结构完整,细胞排列紧密,灰质白质界限清晰,无出血点,神经元胞体结构完整,无显著变性,无胞核移位,细胞核清晰可见,胞核饱满,未观察到炎性细胞增生及组织水肿变性;model组,术后1d,与sham组相比,可观察到损伤区域脊髓组织结构明显破坏,灰质白质界限不清,有散在出血点,细胞核体积缩小,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肿胀坏死;术后7d 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可见脊髓结构破坏加重,组织疏松,空泡增多,少量神经细胞残存,炎性细胞浸润面积扩大;术后7d,E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炎性细胞含量显著下降,开始出现结构正常的神经细胞,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脊髓中可见少量IL-18蛋白;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出现大量的IL-18蛋白;model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E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表达降低,与mode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4.RT-PCR结果显示:术后7d,model组大鼠的脊髓组织中IL-18基因表达显著增加,与sham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7d,E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的基因表达降低,与model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1.夹脊电针可以改善急性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大鼠下肢运动神经功能恢复。2.夹脊电针可以抑制脊髓组织内炎性因子IL-18,减轻急性SCI大鼠组织的炎性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芪柏愈疡油联合地奥司明片治疗气虚血瘀型臁疮的临床疗效,为臁疮创面治疗提供新选择。方法:将60例臁疮患者随机划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对照组外用复方紫草油纱条并口服地奥司明片,治疗组外用自制芪柏愈疡油纱条并口服地奥司明片。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0、14、28天的创面情况分级量化评分、创面面积
学位
目的:探究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脑皮质部位细胞凋亡及有关蛋白Wnt1、β-catenin表达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应用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减少细胞凋亡进而治疗HIBD提供更具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取新生满7日龄Wistar大鼠90只,把其随机拆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及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组(结合组),令各组又于12h、24h和7d再分成3个时间亚组,且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离断损伤大鼠胫骨骨密度、胫骨近端血管体积和数量、胫骨骨髓、相应脊髓节段和坐骨神经中VEGF表达以及胫骨骨组织中VEGFm 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离断损伤大鼠胫骨重建的机制。方法将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2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治疗组3组(夹脊电针组、跑台组和夹脊电针结合跑台组,以下简称结合组),每组
学位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胫骨微结构、T12-L1节段脊髓、损伤侧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中NGF、TrkA表达以及胫骨中N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骨质改善的相关调控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每组36只:对照组2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及干预组3组(跑台组、夹脊电针组、夹脊电针结合跑台组,以下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运动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和血清中IFN-γ、IL-4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SD(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运动预处理组共三组,每组12只(n=12)。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对前两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对运动预处理组大鼠进行3周
学位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对于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大脑皮质病理改变的影响,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对于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氧化应激相关指标MDA、SOD及相关蛋白Nrf2、HO-1表达的影响,为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治疗HIBD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和思路。方法:选取7日龄Wistar大鼠90只,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环境刺激组(D组
学位
目的:通过针刺亚健康状态青年左侧阳池穴,观察不同时间点双侧三焦经上的部分穴位温度变化,并检测血清中ET-1和NO的含量,探究针刺改变穴区温度的机制,为循经效应及针刺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60名亚健康青年,女性30例,男性30例,随机分为非经非穴组和阳池穴组,每组30例。实验室处于封闭环境,温度及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安静休息40min后开始操作,各组操作由同一名针灸师实施。干预方法:1.非经
学位
目的:观察电针情感区后的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海马CA1区细胞形态的变化以及对炎症反应相关蛋白TNF-ɑ和TGF-β的表达影响。探讨电针情感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70只SD雄性大鼠进行本次实验,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4组。造模前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鼠开始本次实验,共计64只。其中空白组不予以任何处
学位
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探讨麝香通心滴丸(STDP)基于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大鼠心肌梗死时缺血缺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结扎SD雄性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将成功造模的4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组、麝香通心滴丸低剂量组、麝香通心滴丸中剂量组、麝香通心滴丸高剂量组,另设有假手术组(但只穿线不结
学位
目的:探讨舌下穴深刺与浅刺对比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有效性,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同时予以舌下穴深刺治疗,对照组同时予以舌下穴浅刺治疗。两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