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地区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一直存在悬而未决的难题:即至今未发现7kaB.P.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近年南京博物院在对苏北邳州市梁王城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在宋元文化层之上发现覆盖很厚的黄泛层。这一发现为寻找该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遗迹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它暗示该区全新世早期人类文明的遗迹可能已被后来的黄泛层堆积所覆盖。本文主要通过对梁王城遗址黄泛层的重砂矿物、锆石晶体表面微形态、粒度和磁化率等方面特征的研究,旨在为今后相关研究中对黄泛层的判别和对比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特别是为在黄河下游洪泛区考古遗址中疑似黄泛地层的确认提供依据,进而为在苏北地区探寻新石器时代遗址提供线索。
本文对江苏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梁王城遗址T3802探方的疑似洪泛地层首先进行了野外分层、描述、采样,结合考古断代和黄河泛滥历史记录,根据考古专家的现场指导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本确认了该采样剖面上下部主要是1128年和1855年前后的黄河泛滥地层堆积,接着从重砂矿物、粒度和磁化率三方面阐述了洪泛地层沉积特征。黄泛层在梁王城遗址表现的重矿、粒度和磁化率特征如下:
1)重砂矿物晶体形态以浑圆柱状和浑圆状为主,整体磨圆度较高,浑圆和浑圆柱状之和的均值是43.48%;典型重矿组合是:绿帘石一赤铁矿-磁铁矿(角闪石)-角闪石(磁铁矿)-锆石-金红石-磷灰石;其中,锆石晶体形态以浑圆或浑圆柱状居多,磨圆度好,且锆石含量相对高;总体重矿物占样品干重超过1.1%。
2)从粒度特征看,洪泛层分选较好,标准差会有明显的增幅(0.5~1),中值粒径为5.5~6.8Ф,偏态(偏度)为-0.15~0.4,尖度(峰态)为0.83~1.10;粒度分布中,粗砂高于2%,细砂高于13%,粘土低于18%;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典型河流相三段式,推移质、跃移质含量之和维持在95%左右。
3)从磁化率测定结果看,全样质量磁化率值较高,均值是87.44SI,标准差是8.28。磁化率和粗砂的对比中,呈现两个清晰的沉积旋回,洪水末期比洪水初期磁化率值增速快。
全新世环境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和环境考古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在全新世,人类文化实现了由蒙昧到文明的跃迁。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变化不仅作为人类发展的背景,同时还是新石器文化和青铜器文化兴衰的主导因素之一。在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环境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程度相比史前时期相对减弱。本文着眼于自然环境演变对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学文化兴衰的影响,着重探讨苏北梁王城遗址地层揭示的人地关系变化特征。
苏北梁王城遗址区位于我国东部自然环境要素演变强烈敏感的地区。该区气候一旦发生变化,会迅速影响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本文研究遗址文化现象产生前的环境,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把把宋元以后的洪泛沉积作为遗址区一个特殊的环境要素,结合遗址文化序列特征,全面分析环境演变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可能影响。
1)文化现象即将产生前,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产生活。适宜的气候环境为产生文化现象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大汶口文化时期,气候较今略显温暖湿润,5,000B.P.前后的降温事件后,温和的气候使得大汶口后期文化繁荣发展起来,适宜的气候为文化繁荣创造了前提条件。
3)龙山、岳石文化时期,早期的暖湿气候从一个方面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出现,然而剧烈降温和气候波动又可能是龙山和岳石文化未能持续和繁荣的原因。
4)西周文化时期,气候进入冷期,不太适宜的气候是该遗址文化衰落的原因之一,持续性的冷干气候,加剧了西周文化的衰败。
5)春秋战国时期,较西周时期气候适宜。文化表现为繁荣昌盛,较为适宜的气候对文化的繁荣产生一定的影响。
6)六朝时期,气候比当前寒冷,且伴有较高频率的气候灾害,对于生产力较高文化影响不是很大,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基本克服了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
7)宋元时期,处在历史暖期和小冰期之间。黄河改道前后洪泛到了梁王城遗址区域。无论宋元文化的兴衰如何,在黄河泛滥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导致了宋元文化的衰落,也中止了后续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