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托乌鲁木齐·绿地中心三期项目试桩工程,对锚桩中的受拉构件进行了优化,采用钢绞线作为受拉构件。通过现场锚桩法静载荷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绘制了单桩的Q-s曲线、s-lgt曲线和桩轴力曲线,计算了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析其单桩荷载-沉降曲线、轴力曲线以及承载特性。主要成果如下:(1)对基桩的锚桩法静载荷试验进行了优化设计,锚桩的受拉构件采用的是钢绞线设计方案。实践表明,在安装上缩短了工期,并且钢绞线受拉屈服强度比钢筋受拉屈服强度要大几倍,使用钢绞线数量比钢筋数量要少,降低了工程费用。此外,采用钢绞线作为锚桩的反力构件能灵活控制各钢绞线同时均匀受力。(2)通过现场单桩锚桩法静载荷试验,得到的Q-s曲线呈缓变型,随着荷载的逐级加载桩顶沉降缓慢增加,到最大加载荷载时,SZ03和SZ04试桩没有破坏,最终沉降分别为18.60mm,21.54mm;由桩身轴力及端阻力曲线可知,桩顶往桩底轴力逐渐减小,前两级荷载下端阻力几乎为0,到第7级荷载时端阻力出现明显拐点,之后端阻力快速增大。试验表明,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桩身轴力从桩顶到桩端慢慢减小,桩侧土层的摩阻力从上到下逐渐发挥,桩端阻力从一开始几乎为零到慢慢增大,侧摩阻力和端阻力不同步发挥。(3)通过ABAQUS有限元模拟SZ03试桩,计算出的Q-s曲线也为缓变型,随着荷载的增加桩顶沉降呈线性增加,沉降为21.18mm,与现场试桩数据相近,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基于该模型,得到的桩土位移云图、应力云图和桩的应力应变云图可知,桩身上部与土层的相对位移较大,桩身下部和土层的位移很小,桩身压缩量从桩顶往桩端逐渐递减,桩端压缩量几乎为零;桩的应力应变自上而下逐渐减小,而桩周土体应力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