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球形聚合物刷原位还原制备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活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催化活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双金属催化剂由于潜在的协同效应,其催化性能可能比单金属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纳米级别的金属粒子由于界面能较高容易团聚,需要添加合适的稳定剂或通过载体实现稳定分散。本文以球形聚电解质刷(SPB)为载体,通过两种不同的工艺条件,原位还原制备了纳米双金属Ag-Pd催化剂。一种是以聚苯乙烯(PS)为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为壳的PS-PNIPA球形刷,经过交联后得到PS-PNIPA微凝胶,然后通过一步还原法合成Ag-Pd催化剂;另一种载体是以PS为核,聚丙烯酸(PAA)为链的PS-PAA球形聚电解质刷,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合成Ag-Pd催化剂。最后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为主要表征手段对双金属Ag-Pd粒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且与单金属催化剂Ag、Pd粒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PS-PNIPA微凝胶与PS-PAA球形刷均为负载纳米金属粒子的良好载体。所制备的粒子具有粒径小(<10nm),粒径分布窄且存放稳定等特点。PS-PNIPA微凝胶负载的金属粒子主要分布在PS核周围的PNIPA网状结构上,且金属粒子是直接嵌在PNIPA网状结构中。PS-PNIPA本身具有温敏性,负载金属粒子之后其温敏性保持不变。负载于PNIPA网状结构中的单金属Ag、Pd及双金属Ag-Pd粒子的粒径分别为8.1±0.5nm、4.2±0.4nm、5.4±0.8nm。通过PS-PAA球形刷为载体所制备的Ag粒子的粒径为3.1±0.8 nm,Pd粒子粒径为2.3±0.5 nm、Ag-Pd(方案一)粒子粒径为2.6±0.6 nm。以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为模型反应研究金属粒子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PS-PNIPA微凝胶制备的Ag-Pd、Ag、Pd、以及机械混合的Ag-Pd粒子为催化剂的还原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1.2×10-1L/m2·5、4.6×10-2 L.m2·s、9.2×10-2 L/m2·s 以及 7.0×10-2L/m2·s。由此可知,Ag粒子催化活性低于Pd,Ag和Pd机械混合后的催化性能介于Ag和Pd之间,而通过一步还原法制备的Ag-Pd双金属纳米催化剂表现出了协同效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并且由于PS-PNIPA微凝胶的温敏性特性,使得通过该载体制备的金属粒子的催化活性亦可通过温度进行调控。而通过PS-PAA球形刷制备的Ag、Ag-Pd粒子为催化剂的还原反应各自的速率常数分别为6.6×10-2L/m2·s、2.4×10-1L/m2·s,与前一个负载体系PS-PNIPA微凝胶对比,利用PS-PAA球形刷制备的单金属Ag或双金属Ag-Pd纳米粒子均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这说明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也与载体本身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对药物转运体活性的影响,确定可能对ACT001的跨膜转运和药效发挥产生影响的药物转运体,进一步研究ACT001与转运体的亲和性和对转运体的调控作用,从转运体角度探讨ACT001的跨膜转运和耐药性。方法1.应用各种药物转运体高表达单克隆细胞株,通过系列浓度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对各转运体介导的放射性标记探针底物转运活性的影响,发现ACT001可能产生抑制
笔者通过拍摄《大梦福船》纪录片,来到了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作基地——宁德市漳湾镇造船厂,进行了现场拍摄了解,本文依托与对于福船基地采访拍摄,获取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对
近年来,有机半导体微纳米晶因其特有的性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机半导体微纳米晶不仅材料丰富、光电性能好,而且其透明度高,对未来柔性电子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用
目前,目标跟踪算法经常受遮挡、尺度变化、姿态变化以及旋转等因素的影响,跟踪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都有所下降,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近年来,粒子滤波算法和稀疏表示理论在目标
民族问题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即民族从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
材料在动态冲击下的行为与准静态有很大不同。通过X射线相衬成像(X-ray Phase Contrast Imaging)和光学成像的方式,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上研
随着公安信息化的推进,公安系统获取数据的渠道更加多样,获得的警务数据愈加丰富,对这些警务数据处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协助警务人员快速破案,在线上公共治安维护
农作物的产量一直受到环境因素的破坏,例如盐碱胁迫。这些环境因素有来自天然的因素也有人为农业活动的影响,比如灌溉或某些类型肥料的使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并存活下来,自身发展了一些生理代谢机制来防御和限制环境变化带来的损害。大豆基因组研究涉猎了众多的基因和蛋白质,包括钙调磷酸酶B样相互作用蛋白激酶(CIPKs),它们参与了大豆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CIPK代谢途径在植物逆境胁迫适应性和植物营养吸收等方面发
分形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分形理论的产生为人们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复杂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有效方法。迭代函数系统是分形理论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国内外分形几何学领域的
本研究以云南松种源区划为主,结合云南松的地理分布情况,在云南松全分布区内选取干形通直圆满,具有材用代表性的天然居群26个,每个居群选取30棵样株,共计780棵样株进行群体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