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催化活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双金属催化剂由于潜在的协同效应,其催化性能可能比单金属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纳米级别的金属粒子由于界面能较高容易团聚,需要添加合适的稳定剂或通过载体实现稳定分散。本文以球形聚电解质刷(SPB)为载体,通过两种不同的工艺条件,原位还原制备了纳米双金属Ag-Pd催化剂。一种是以聚苯乙烯(PS)为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为壳的PS-PNIPA球形刷,经过交联后得到PS-PNIPA微凝胶,然后通过一步还原法合成Ag-Pd催化剂;另一种载体是以PS为核,聚丙烯酸(PAA)为链的PS-PAA球形聚电解质刷,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合成Ag-Pd催化剂。最后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为主要表征手段对双金属Ag-Pd粒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且与单金属催化剂Ag、Pd粒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PS-PNIPA微凝胶与PS-PAA球形刷均为负载纳米金属粒子的良好载体。所制备的粒子具有粒径小(<10nm),粒径分布窄且存放稳定等特点。PS-PNIPA微凝胶负载的金属粒子主要分布在PS核周围的PNIPA网状结构上,且金属粒子是直接嵌在PNIPA网状结构中。PS-PNIPA本身具有温敏性,负载金属粒子之后其温敏性保持不变。负载于PNIPA网状结构中的单金属Ag、Pd及双金属Ag-Pd粒子的粒径分别为8.1±0.5nm、4.2±0.4nm、5.4±0.8nm。通过PS-PAA球形刷为载体所制备的Ag粒子的粒径为3.1±0.8 nm,Pd粒子粒径为2.3±0.5 nm、Ag-Pd(方案一)粒子粒径为2.6±0.6 nm。以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为模型反应研究金属粒子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PS-PNIPA微凝胶制备的Ag-Pd、Ag、Pd、以及机械混合的Ag-Pd粒子为催化剂的还原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1.2×10-1L/m2·5、4.6×10-2 L.m2·s、9.2×10-2 L/m2·s 以及 7.0×10-2L/m2·s。由此可知,Ag粒子催化活性低于Pd,Ag和Pd机械混合后的催化性能介于Ag和Pd之间,而通过一步还原法制备的Ag-Pd双金属纳米催化剂表现出了协同效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并且由于PS-PNIPA微凝胶的温敏性特性,使得通过该载体制备的金属粒子的催化活性亦可通过温度进行调控。而通过PS-PAA球形刷制备的Ag、Ag-Pd粒子为催化剂的还原反应各自的速率常数分别为6.6×10-2L/m2·s、2.4×10-1L/m2·s,与前一个负载体系PS-PNIPA微凝胶对比,利用PS-PAA球形刷制备的单金属Ag或双金属Ag-Pd纳米粒子均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这说明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也与载体本身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