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了持续增长的经济快车道,成就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奇迹。但这种高速发展却是以付出惨痛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正在集中暴露。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受益的典型代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经济与环境的矛盾让污染防治工作十分艰巨,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愈来愈严格的环保政策,环保执法力度也层层加码,但环境污染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扭转,这意味着既有的环保政策总体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评估具体哪些环保政策有效、哪些无效,以及如何评价环境政策的实际效果,对于提高环保政策整体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环境政策评价这一主题展开研究,论文主体部分内容如下:从微观企业角度分析环境绩效指数(EPI),运用DEA的方法测算了2003~2009年东莞市40家造纸企业的EPI,并计算了造纸行业和各地区(各镇)的综合EPI,系统评估和研究了从2003年到2009年东莞市的造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环境绩效情况表现与变化。为能有效评价传统污染聚集行业的企业环境绩效,本文收集了烟尘、氨氮、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6类企业排放数据,运用DEA方法构建环境绩效指数,由于该方法是一种确定性方法,对于“噪音”数据无法良好处理,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做了两点改进,一方面对于数据指标缺失严重的企业予以删除,对于能插补的数据则采用EMB算法进行插补;另一方面采用平滑自助法构建行业的加权和非加权环境绩效几何均值的置信区间,这给原来“确定性”的EPI评价体系提供了统计视角的稳定性检验,所得指标更具可信度。主要的结论有:在平均意义上,研究期内的东莞造纸业环境绩效基本处于增长态势,意味着东莞造纸业的发展从以产量提高为特征的要素驱动向以环境绩效提升为特征的技术驱动转型;2007年以前环境绩效的企业间差异逐年缩小,环境绩效低的企业存在空间群聚现象,后期经过加强管理可使群聚的企业环境绩效得到改善,通过激励促使企业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实现绿色发展。通过构建EPI评价体系,定量测算造纸企业的环境绩效指数、全面评价造纸行业的环境绩效,对于政策制定者非常关键,有利于环保政策的量化决策,可使得环境政策制定能够有的放矢,更加精细和有依据。研究结果为制定行业环境管制政策、保持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撑,弥补了传统文献主要关注宏观研究的不足。借助四类数据互匹,结合地理编码技术(Geocoding)详尽地对每个样本企业及政策指定区域的地理边界经纬度坐标进行了精准定位,构建了一套包含丰富的企业基本信息、地理坐标、生产以及污染物排放信息的全新数据库。基于此整合后的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利用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三重差分、匹配倍差、非线性双重差分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全面系统地评估环保专业基地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地政策提高了基地内企业环境绩效,特别在解决废水、废气、COD和氮氧排污问题的过程中成效显著;政策的辐射效应也促进了周边企业相应环境绩效的提升,且辐射随距离衰减;政策效果有一定持续性,部分污染物对应的环境绩效在长期得到了提高;多角度检验的实证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本文据此认为该项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意味着实施严谨、合理的基地政策,并确保政策后期严格有效执行、因时制宜,同时以基地为基点,通过辐射溢出向外围和周边扩散影响,发挥示范、模范效应,不断带动基地外企业环境绩效提升,实现经济高增产、低污染的绿色发展模式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而可以把环保基地政策作为一项减排治污的重要政策工具,具有政策借鉴价值。本文研究为区域性环境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