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基底构造格局,选择NEE向南平–宁化–赣州构造带南侧的南武夷不同地段代表性新元古界–早古生界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从而判别其沉积物源与构造背景。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表明,南武夷地区新元古界–早古生界以变长石石英砂岩、变粉砂岩为主,其中黄连组、林田组夹不同程度的硅质岩。从13件样品中获得910组U-Pb年代学数据,它们主要存在745 Ma、988 Ma以及2476 Ma三个峰值,代表了沉积物源区存在这3期重要构造-热事件,其中,745 Ma为南平–宁化构造带内弧岩浆岩的时代,反映物源来源于此时期的弧岩浆岩;988 Ma为源区最为强烈的构造事件,对应于全球Grenville期造山作用,该期碎屑锆石来源于华夏地块或邻区岩浆岩;2476 Ma对应于全球古陆核生长时代,表明南武夷沉积岩物源区也发生了这期全球性构造事件,有利于开展华夏地块的全球性对比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还获得几颗大于2800 Ma的碎屑锆石,表明华夏地块存在太古代基底或者接受了更古老的物质供给。本次研究针对沿南平-宁化构造带南侧不同地区南华系-寒武系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它们具有较低的CIA值(52.6-77.4)和较高的ICV值(0.84-1.42),表明这些样品的化学风化蚀变程度较弱,物源成熟度较低;而相对较低的Th/U值(4.12-6.81)和Rb/Sr值(0.68-5.97)则反映了它们经历了一个简单的沉积再旋回史。多数变砂岩样品Sc、Cr、Co、Ni含量较低,K/Rb、La/Sc、Th/Sc、Co/Th等元素比值类似于来自长英质源区的沉积物。通过碎屑锆石与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解判别南华系-寒武系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环境。综合对南武夷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岩的岩石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华夏地块不存在统一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且至少在寒武纪时仍存在弧后盆地,多块体拼贴模式显然更适用于华夏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