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内容涉及到政治、文化、伦理、教育、宗教等方面,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可靠资料。《论语》所表达的“仁”、“礼”、“孝悌”、“德”、“信”、“君子”等道德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蕴藏的丰富的人生智慧对现代中国及世界人民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论语》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在各个国家传播,其中里雅各与辜鸿铭的译本广为大家所熟悉。里雅各是近代英国苏格兰著名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他系统研究并翻译了许多中国典籍,其主要目的仍然是传教。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则力图通过翻译《论语》改变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人错误的态度及观念,让西方人真正理解中华文明。本文采用的是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为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此理论以阐释学和现象学为基础,强调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这一理论的传入,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将之运用于翻译研究领域。翻译的过程相当于再创作的过程。译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来解读源语读本,并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读者的审美经验、文化程度、生活经历等方面,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对中西两个译本中的关键术语和一些具有文化概念的词语进行对比分析。里雅各采取逐字逐句的翻译,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辜鸿铭主要通过概括大意来传达《论语》的主题思想。通过阐述里雅各与辜鸿铭对“期待视野”的处理,讨论其各自的翻译特色以及使用的不同翻译方法,为更好地翻译《论语》这一文化典籍寻求更适当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