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多元化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选择与企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成长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自Wernerfelt and Montgomery (1988) ,Lang and Stulz(1994) 和 Berger and Ofek(1995)的研究后,许多学者对多元化进行了理论和实证解释。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广为采用和备受非议的战略。企业多元化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试图在两者之间确定一个必然联系。
本文对西方企业多元化的实证研究文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整理和分析。我们首先介绍了西方企业多元化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主要的多元化指标和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并分析了各指标的优缺点。对于企业多元化的实证研究来说,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测度企业的多元化水平,它直接影响到最终结论的可信程度。另外,由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多元化实证研究文献都是为了分析多元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有关于此的争议也最大,因此企业经营绩效的具体测度也很重要。本文专门对有关多元化与企业经营绩效的文献加以整理和分析。按照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的不同,将有关企业多元化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60年代到1990年早期、90年代中后期以及90年代末以后至今三个阶段。早期关于企业多元化水平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实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企业多元化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没有强调企业多元化会对经营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且早期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Lang、Stulz、Berger以及Ofek等人的出色工作,不仅从总体上得出企业多元化与经营绩效负相关的一致结论,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多元化折价的概念,认为多元化有损企业经营绩效。直到90年代末期,Lang等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新的研究对多元化折价的新的解释、对Lang等人使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的质疑等等,都是Lang等人的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企业多元化有损经营绩效这一命题受到了根本动摇。最后,我们对有关企业多元化动机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总体而言,实证研究基本上验证了企业多元化的负债能力假说、防御性假说和经理人私人收益假说,表明负债能力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防御性观点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行为有一定的解释力。
在系统的分析了西方多元化的相关文献之后,本文对有关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研究文献也进行了回顾。总的来说,与对国外企业特别是美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相比,对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问题的研究文献非常少。截止到目前,采用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多元化问题进行分析的文章屈指可数。而且这些文献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国外企业多元化理论的研究范式,侧重于对“多元化和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很少反映中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
在近年对新兴市场的研究上,经济学者和战略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通过建立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的论点,并以此为基础推断企业多元化对经济绩效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转型经济的共同特点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或者效率不高。外部市场不发达或者效率较低的环境使企业更多地通过内部市场分配资源,从而具有多元化的动机和动力,而内部市场交易的效率能够使多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在处于转型期间的国内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的公司经济绩效越高,即多元化程度与经济绩效呈现正相关。
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多元化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以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企业业绩,比如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现金流量规模等,另外,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特殊的股权结构也会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为此我们也将股权结构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从国家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三个不同的角度衡量股权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控制变量可以评价回归模型的正确性和拒绝实证结果的其他解释。
最后,本文根据82家批发和零售业上市公司2004年的分部报告及相关资料整理获得每家公司分行业销售收入以及业务相关性的数据,结合其它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在控制了股权结构、企业规模、资本结构和企业现金流量规模等因素后,发现多元化与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的公司价值的关系不显著,多元化与市净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除了发现以上多元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外,本文还发现控制变量与企业业绩也存在一定关系,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资产负债率同企业经营业绩存在负相关关系。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过度集中,流通股比重过小;国有股所有权的代理行使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国有股主体缺位;股票发行种类过多,各种股票不能同股同价、同股同利、同股同权;股权结构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完善,股权相互制衡的局面尚未形成。
第三、企业规模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显著影响。
第四、公司的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的背离由来已久,实证研究结果常因绩效变量选择的不同而迥异。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了两者的背离。我们考虑了两个重要诱因:市场对“全流通”、“国家股低效”、“一股独大”以及多元化绩效等问题存在认识偏差,这是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背离的诱因之一;股权分散、公司规模小、公司多元化经营的“题材效应”等容易使公司股价受操纵,市场过度投机是造成两者背离的另一个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