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性瘫痪,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永久的非持续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其他如认知、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癫痫,继发性骨肌疾患等并发障碍。它是目前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口素质,也给患儿带来了沉重的身心困扰。如今,对脑瘫的研究已遍及世界各国,涉及到众多领域,已从家庭、医院、专门的康复机构扩展到学校和社会;研究的目标并不是让其变成一个正常儿童,而是最大限度纠正其缺陷,发展其各项功能,使其融入社会并能独立生活。临床治疗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综合化。本研究首先回顾了中医对小儿脑瘫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了近二十年中医针灸临床治疗脑瘫的各种方法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从病因、分型、辅查、治疗、评定等方面阐述了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对此认识仍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中。接着本文回顾了中外的音乐治疗发展史,从借助巫术、宗教发挥其治疗作用开始到演变成一种系统的治疗工具,从中揭示了音乐对人类生存本身的重要意义。大量临床和实验文献显示虽然音乐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范围也在扩大,但多是小样本试验,尚欠说服力;对其治疗机制探讨也不够深入。本文主要研究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本课题所有病例均来自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于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3月15日期间在门诊治疗的病人。在病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西医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要求的40例脑瘫患者分为A组(针刺+音乐治疗)和B组(针刺治疗)。(2)两组针刺方法相同,依据“脑——脏腑经络——发育行为”理论选取基本腧穴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手三针、手智针、足智针、足三针,同时结合辨证(症)配穴。辨证配穴采用快速点刺法,不留针,一般针刺0.1-0.3寸。对于基本腧穴和辨症配穴,头部腧穴采用平刺方法,其余腧穴则采用直刺方法,进针0.5-0.8寸。留针30min,每10分钟捻转1次,每支针捻转ls,不做补泻手法。第三次捻针后全部出针。每两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36次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A组患儿在针刺的基础上,予针刺时聆听五行音乐,针刺后参与音乐活动如击鼓、唱歌、跳舞等,音乐活动30min,疗程同针刺。(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综合功能的评估;②音乐疗法干预针刺前、中、后患儿的焦虑状态;③音乐疗法干预针刺前、中、后患儿疼痛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相似,包括年龄、性别、分型等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2)两组mYPAS评分在针刺1min呈上升趋势,针刺15min逐渐下降,针刺30min时略有升高,但A组使mYPAS评分在针刺15min下降较B组明显(F=6.60,P=0.014<0.05)。同时,组问比较显示,两组mYPAS评分针刺前和针刺lmin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针刺15min时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针刺30min比较差异极显著性(P<0.01)。(3)针刺前,两组CHEOPS和FACES评分均<6分。针刺1minCHEOPS评分基本满意率A组高于B组,FACES评分基本满意率则相反。针刺15min、30min CHEOPS和FACES评分基本满意率A组均比B组高。(4)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患者经针刺与音乐治疗后认知、言语、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自理能力未见改善。B组患者经针刺治疗后认知、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言语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均有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自理能力未见改善。组间比较,治疗前各功能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1)研究初步显示,运用“脑——脏腑经络——发育行为”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可行的,并取得较好疗效。(2)音乐疗法能缓解脑瘫患儿针刺过程中出现的疼痛和焦虑情绪,这对提高其生活质量起了作用。(3)音乐疗法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是可行的,与针刺疗法相结合不但可行的而且效果更佳,其中认知、言语、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