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状态对学前儿童辨认假装及理解假装者心理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研究者对儿童在假装领域的发展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当前假装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儿童对假装的理解是否有元表征的参与。以Lillard为代表的研究者通过儿童在Moe任务中的表现得出的结论是,儿童把假装理解为外显的动作和行为,而没有理解到假装的心理成分。其他的研究者则认为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理解假装心理成分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够把假装看成是心理的,还能理解到假装者的心理表征。 本研究试图通过影响儿童假装理解的重要因素一知识状态来考察儿童对知识在假装中的作用的理解。具体给儿童呈现了一个假装行为和一个模仿行为,考察儿童能否根据他人的知识状态成功辨别这两种高度相似的动作以及能否利用知识状态来推断假装者的心理表征。我们通过图片陈述故事主人公的行为特点和心理信息,以避免因为内部心理信息和外部行为呈现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对假装理解的影响。对假装者心理表征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泡泡来呈现的,思维泡泡里面的内容是个体脑海中正在想着的东西,即把个体假装时脑海中同时所想的假装物的心理表征通过思维泡泡外显的表示出来,看儿童能否根据知识状态推测假装者思维泡泡里面的内容。通过对3—6岁学前儿童的测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3—4岁时,学前儿章根据知识状态正确推断假装者心理表征的能力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4岁儿童已经形成依据知识状态推断假装者心理表征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学科,也是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学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创造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而全面的服务,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为完成老师制订的课堂或者课后作业
本文首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产生的背景、现状以及学术界对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研究进展,从而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并根据福利经济学派阿马迪亚·森的贫困理论,澄清了研究的疑
本文以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教师信息素养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素养研究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含义。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对教育教学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