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锡伯部曾是我国东北一个古老的部族,明末清初其隶属于科尔沁蒙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用重金从科尔沁蒙古赎回锡伯、卦尔察等部众,编入满洲八旗;并分派至东北各军事要地驻防,随后南迁至盛京及其周围各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盛京千余名锡伯官兵奉旨迁往西极伊犁,开始他们长达170余年的戍边历程。西迁伊犁后,满洲锡伯部开始独立建营,以锡伯之名称著于世。锡伯营八旗编制,在肥沃的伊犁河南岸建立八个牛录。锡伯八旗官兵主要的军事任务就是驻守卡伦、赴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换防和巡查布鲁特和哈萨克游牧地界,当边疆出现动乱与危机时,锡伯官兵作为八旗中坚往往出兵征讨与平抚;锡伯闲散则自耕自食,保障八旗官兵给养。锡伯官兵素以骁勇著称,民众则凭借善于农业经营而在其他各营中脱颖而出,成为伊犁各营的典范。锡伯部逐渐成为伊犁旗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作为维系伊犁旗人社会的重要力量,曾先后多次补充索伦营和新满营。在中国近现代西北边疆民族史上,锡伯部族是伊犁唯一一个作为民族群体较完整保留下来的满洲部族,其背后的较深层次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的。但就现今锡伯部族的历史而言,书写当中太多的矛盾,把想了解它的人们带进诸多困惑当中。对于锡伯的族源、固有语言问题,至今在本族学者内乃至学界,依然存在着矛盾与争议。本文从对锡伯见诸于史册的早期历史开始,聚焦于部分西迁伊犁的锡伯部族。对独立建营后的锡伯部的军事功能、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多有涉猎,剖析它们对锡伯从部落到形成民族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其为铺垫,重点阐述清末民国间锡伯部族内所发生的变革:锡伯族的诞生,锡伯文在满文基础上的改制,最终使锡伯部族脱离满洲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随后由其引发的诸多问题与争议至今未息;这也是让学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