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话含义在交际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成败的作用,它又具有极其复杂的特性,所以一直是语用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人们在语用推理中是如何运用心理模型这种认知工具来正确理解会话含义的。作者总结了人们对心理模型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会话含义理解的假设:任何一个语篇都是在传达表示某种信息的图式集合,即心理模型。听话者或阅读者通过对语篇信息选择性地接受并根据自身的交际目的,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相结合的办法来建立自己的心理模型,力图还原说话者或语篇创作者所构建的完整或者不完整的模型,达到两个模型的吻合,从而理解话语或语篇所表达的真实交际意图。在建模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推理者建模失败或者对于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建模结果。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对比法和案例分析法。在理论对比法使用中,作者先回顾并总结了传统方法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的内容与局限,指出这成为发展新研究方法的动力;继而介绍了心理模型理论,并创新性地研究了影响模型建立结果的五大因素:建模者的认知原型,建模参照物的数量,建模参照物的组合方法,节约原则和交流者之间的共同背景知识以及建模者的情绪状态。在案例分析法的使用中,作者采用了不同的传统方法和心理模型的方法分别对同一语篇中包含的会话含义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论证了新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随后作者讨论了如何运用此理论分析经常蕴含着会话含义的两种日常语篇类型:广告和歇后语,以此来论证运用心理模型理论推理会话含义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应用全新的认知方法来研究人脑在会话含义的理解中的认知规律,是对会话含义研究系统的发展和创新。人们通过对正确建模方法的的掌握,不仅能够提高对于日常各种语篇中会话含义的理解能力,减少误解以便更好地交流;还可以在外语教学与学习,和会话含义的生成研究中获得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