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因“对当代美国小说所作的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八月之光》是其代表作之一,反应了许多与南方衰败有关的道德主题。本文拟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该小说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身份不确定性的社会根源。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看,身份是一个包涵社会历史因素的动态建构过程。它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创造和建构出来的。在小说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能表明乔身份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出生之谜,他被别人认定为是黑白混血儿。在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南方社会,身份的不确定性是乔悲剧人生的源头。南方种族主义者认为正是这种模糊性威胁了社会的稳定性。一方面,乔本人深受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执着地追寻着自己的身份。他试图为自己定位,寻求归属,确定自己明确的身份,但是始终毫无结果,因而内心一直得不到平静。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乔是自身悲剧的缔造者。同时,他也未能成功运用像后殖民主义理论所设想的混杂策略,对社会进行反击。所以,乔注定会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排斥和抛弃。他与整个社会始终都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整个白人社会都急于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乔一个明确的身份。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是种族偏见和各种不同的社会势力创造和建构了乔的混血儿身份。除引言和结尾部分外,本文可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八月之光》这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关于身份建构的理论。第三、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详细深入地分析了导致乔身份困境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经过深入研究,本文认为乔·克里斯默斯身份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他是不是真正的黑人,而在于社会在建构他的身份过程中,各种权力的冲突对他所产生的毁灭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