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特别是自2003年启动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历经四年多,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历史包袱初步化解,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内控制度以及监管手段趋于完善;农村信用社日益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力量。但是,随着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及其改革的深化,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产权界定不明,所有者缺位;历史包袱不堪重负;业务开发及风险防控能力低下;内部人控制严重;市场定位偏离“三农”等。为此,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探索适应各地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模式问题,对于显著增强其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真梳理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并充分肯定在其新一轮改革试点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剖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中内部原因主要有:产权关系不够清晰,法人治理结构缺损,行业管理模式强化了内部人控制,增资扩股造成股金性质异化,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人员素质偏低,信息披露不透明等;外部原因主要有: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存有偏差,行政干预依然严重,其业务经营层面多元化目标之间存在冲突,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农村信用社支农压力增大,缺乏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由此,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出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措施,即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深化产权改革,一方面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根据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三大目标提出了其产权模式选择的具体思路:即发达地区尝试股份制改造、欠发达地区适时实行股份合作制、不发达地区继续完善现行合作制,并重点阐述了股份制改革的具体对策措施。最后,就优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从加强相关金融法规建设,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完善的外部补偿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