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油画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本文以1929年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期间发生的“二徐之争”作为切入点,结合这一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事件双方的艺术立场、审美价值标准及其艺术家的经历进行深入分析,由此展开在当时中国社会语境下现代派绘画与写实派绘画发展态势的描述。就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家选择西方现代派绘画中的非理性因素,而忽视其理性的一面,是对传统绘画精神与有选择的现代派绘画精神同一性误读的结果,另一方面占主流的艺术家选择了高扬理性精神的写实主义绘画,对中国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绘画与写实派绘画之间的冲突展开论述。本文以展览期间主委会主办的《美展》会刊为依据,就双方发表的不同艺术观点,对现代派和写实派的艺术主张和美学立场分别展开讨论,并从一种客观的视角考察了徐悲鸿的个人美术教育经历和交游情况,对其留学法国八年,没有选择当时西方风起云涌的现代派绘画,而选择了当时不占欧洲艺术主流的写实主义绘画的原因进行剖析;也从现代派的支持者徐志摩切入,对西方现代派绘画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结合当时这种新兴美术形态的思想背景进行剖析,并将现代派绘画和写实派绘画争论集中的各要素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希祈能够澄清今天人们对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状况后见之明的观点,力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处于争论中的中国油画发展,并梳理出争论视野中的中国油画发展的成因、过程及其结果,探究出现代派绘画在三十年代归于沉寂,而写实派绘画最终成为了中国油画主流的深层原因,同时试图纠正对三十年代现代派绘画结局的成因探索过程中的一些认识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