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时期,针对文学批评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韦勒克的观点。韦勒克对这一批评概念做了区分,划为了广义和狭义两个部分。广义的批评指的是一切有关文学的理论和原理,不单单局限于对某部作品或者作者的评价。狭义的批评恰是相反,它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具体文学作品。在这里探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采取广义的含义,不仅讨论他对具体作品的批评,而且也关注其批评的理论。在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时期,李健吾以“刘西渭”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李健吾凭借生动形象的文字,随笔式的文体,隐喻的表达,传达了对文本生动的感悟的评论,从而赋予了作品无限的韵味,这种评论的方式也被视为印象主义批评。因此,本文第一部分便是概述中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发展历程。这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予以展开:一是西方印象批评的发展历程及李健吾对西方印象批评的疏离和选择。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便开始出现了印象式批评,它要求批评家“根据感觉而不是根据理性来判断”。19世纪至20世纪前三十年代,印象批评盛行在欧美诸国。法郎士更是在《笛师们的争论》直接声明:“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叙述了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同时,印象批评对“自我”标准的提出,对自我感受的强调和对批评精神的重视,这些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念都是不谋而和的,李健吾对此是接受和赞同的。但是,由于印象批评在批评过程中过分强调主体的主观性,忽略了其客观性的分析,不免给批评留下了局限性,这也是印象主义批评不断遭受“客观批评”或者“科学的批评”反对的原因。所以,李健吾在接受西方印象批评时,又有所疏离。他采取和较为科学的分析、综合的方式,抛弃了印象批评中的虚无和神秘感,使其具有条理性。因此,我们在研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时既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完全归为印象主义批评,也不能忽视或者否认李健吾对印象批评的吸收和接纳。二是探讨中国印象批评的发展历程及李健吾对其的继承和回归。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常用的鉴赏方式之一便是“涵泳”,它强调作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的沉潜与捉摸,需要慢慢品味与体味,对这种鉴赏方式李健吾无疑是欣赏并继承的。同时,在语言上,中国古代评论中诗化的表达方式也吸引着李健吾,成为其批评的重要一部分。三是讨论了李健吾形成中国式印象主义批评背后的必然性。我们在前面提及到,不能将李健吾简单地归为印象主义批评,这是源于李健吾在早期评价蹇先艾和朱大坍的两篇文学评论显然没有收到西方印象批评的影响。但是,其行文间的方式和风格和后面的评论是相似的,所以李健吾中国式印象批评形成的重要原因正在于个体的秉性和重感悟的传统思维方式,这才使其和西方印象批评有了共同的契合点。本文的第二部分便是以李健吾批评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批评所具有的独特性。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显然不同于西方印象批评,《咀华集》《咀华二集》之中对于一些客观分析方法的使用,显然也不同于中国重视感悟的传统思维范式。这是因为在批评实践的过程中,李健吾力求在整体直观的基础之上追求一种客观性的分析,虽然这种理性的客观的因素并未渗入过多,但是也成为区别于中西方印象批评的重要因素。这种客观的分析正是李健吾对西方其他学术流派的接纳与吸收,从而逐渐摸索并加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批评方法,真正地将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付诸于实践。同时,李健吾提出“人生经验”和“杰作”的批评标准,注重文本上“美”的自足与谐和,以及对艺术隐喻和对比方式的使用,亲切的文风等等也形成他印象式批评的独特性。到了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来探讨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时代价值及对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化产生的重要启示和影响。从共时的角度看,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为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掀起一股别样之风,突破了社会主义批评形成的固定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当时文学批评的类型。从历时的角度看,李健吾为后世印象主义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湜文学批评风格的形成便是深受李健吾的影响,以至今天,还是仍有不少批评家对李健吾印象式批评有所推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一派。除此之外,李健吾在中西方文论的对接,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方面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