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地分析机械通气(MV)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探讨小儿VAP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小儿VA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2011年1月-2012年12月151例MV时间≥48h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VAP的诊断标准分为病例组(VAP组)与对照组(非VAP组),对患儿的性别、年龄、MV时间、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反复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次数、是否应用静脉营养、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VAP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 VAP的发生率:151例行MV治疗患儿中,61例患儿发生VAP,占40.40%。VAP组患儿,死亡(或放弃治疗)11例,病死率为18.03%;非VAP组患儿90例,死亡(或放弃治疗)2例,病死率为2.22%。2 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61例VAP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7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9株,占80.82%,居于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8株(10.96%);真菌6株(8.22%)。其中12例患儿存在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对多种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3 VAP单因素分析结果:患儿的性别、基础疾病、静脉营养的应用与VAP的发生无相关性,两组患儿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VAP的发生与患儿年龄、MV时间、反复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次数、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关系密切,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VAP的发生可以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P<0.05)。4 V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儿MV时间、气管内吸引次数、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与VAP的发生呈正相关,是小儿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的年龄、丙种球蛋白的应用与VAP的发生呈负相关,患儿年龄越小,发生VAP的可能性越大,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预防VAP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1 PICU内VAP患儿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2患儿性别、静脉营养的应用、基础疾病与小儿VAP的发生无关。MV时间、气管内吸引次数、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小儿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的年龄、丙种球蛋白的应用与VAP的发生呈负相关,患儿年龄越小,发生VAP的可能性越大,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预防VAP发生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