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胸膜所引起的炎症。临床上可按其病理过程分为三期:渗出期、纤维素期和机化期。在纤维素期,由于胸腔渗液中含有大量蛋白凝固,沉淀形成的纤维分隔及条索,形成包裹性积液。此期治疗的关键是去除纤维隔膜和条索,引流出胸腔积液。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治疗不正确或结核菌对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最终引起胸膜肥厚或形成慢性结核性包裹性脓胸。严重影响病人呼吸,需要手术治疗。给病人造成痛苦和治疗费用的增加。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是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分次抽水并向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分隔的治疗方法。此方法具有需要每次做B超为穿刺定位,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每次不易抽尽,增加病人痛苦,治疗时间长和形成包裹性脓胸几率高的缺点。本研究就是探讨应用局麻胸腔镜直视下物理方法打碎纤维分隔,抽尽胸腔积液,术后负压吸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多房分隔粘连。以探讨一种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多房分隔粘连的新方法。
方法:首先以B超示胸腔内已形成分隔但无脏层胸膜增厚设定为入组标准选定60例病人。随机分组,对30例胸腔镜组进行使用抗结核药物常规剂量、疗程治疗方案即2HRZE/4HR化学药物治疗加用胸腔镜观察下,以卵圆钳打破纤维分隔,术后胸腔闭式引流加负压吸引治疗。30例尿激酶组使用相同的抗结核药物常规剂量、疗程治疗方案即2HRZE/4HR化学药物治疗加用反复胸腔穿刺抽胸积水及胸腔内注入尿激酶。设定以首次抽取或手术当天为胸腔积液消失天数计数开始,以胸腔积液消失或拔处胸腔闭式引流管日作为计数截止。胸腔积液消失天数为判定标准。治疗一个月末B超或CT检查测量膈项水平外侧胸的胸膜厚度。肋幅角稍变钝或胸膜厚度>2mm判断为胸膜增厚。对两组平均胸腔积液消失天数,形成胸膜增厚例数数据及转手术例数进行统计。最后待受试对象数量达到样本要求后,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1、结核性胸膜炎通过胸腔镜观察病变侵犯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表现为胸膜充血、水肿,呈弥漫性充血,或片状充血,或散在糜烂性出血。胸膜弥漫性充血并粟粒样结节、或散在结节。胸膜肥厚,壁层胸膜肥厚先发生,且厚于脏层胸膜。胸膜腔内出现纤维粘连带呈膜状、网状、纤维板样或形成包裹积液腔。
2、对两组平均胸腔积液消失天数数据进行统计,尿激酶组平均19±7天,胸腔镜组9±4天,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对治疗1个月末形成胸膜增厚例数数据进行统计见附表2。尿激酶组胸膜肥厚患者16例,占53.3%,胸腔镜组胸膜肥厚5例,占16.7%,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对行手术的病人例数进行统计尿激酶组手术9例,转手术率30%,胸腔镜组手术3例,转手术率20%,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胸腔镜加术后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多房分隔中具有明显的效果,较传统反复胸腔穿刺并注入尿激酶的治疗方法具有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胸膜肥厚和脓胸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治疗费用的优势;具有安全、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恢复快,花费低、易于推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