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息肉近年来发病率上升,胃息肉是胃癌癌前病变,胃息肉具体发病危险因素尚不清楚,国内外文献报导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扬州地区的胃息肉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尚无研究报导。目的:通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胃息肉患者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资料的分析,探讨胃息肉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对胃息肉形成的影响。总结发现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和广大人群对胃息肉的认识,达到减少胃息肉发生及预防胃恶性肿瘤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在苏北人民医院电子胃镜室完成电子胃镜检查并诊断为胃息肉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不包括遗传性息肉病、P-J综合征等特殊类型胃息肉)同时选择体检电子胃镜检查,无胃息肉,并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差≤3岁)相匹配者作为病例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研究胃息肉发病人群的统计学特征、上消化道内镜下直观表现及两组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数据经Excell建库,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寻找影响胃息肉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与国内外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53例胃息肉患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男:女=1:1.94,平均年龄为55.48± 11.85岁,40-69岁之间为胃息肉高发年龄。近6年中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2.305枚胃息肉中,有蒂153例(50.16%),无蒂48例(15.74%),亚蒂104例(34.10%)。胃息肉基底部在镜下以有蒂多见。直径<2.0 cm者292例(95.74%),直径≥2.0 cm者13例(4.26%),直径<2.0 cm者数量明显高于直径≥2.0 cm者。直径≥2.0 cm的胃息肉多发于胃窦部。胃息肉分布贲门29例(9.51%),胃底62例(20.33%),胃体114例(37.38%),胃角5例(1.64%),胃窦95例(31.15%)。胃窦和胃体是胃息肉的主要发生部位,占胃息肉总数的一半以上。单发100例(65.36%)。病理类型增生性息肉最多见,占74.56%。腺瘤性息肉7例,占6.14%。多发性胃息肉53例,占34.64%。3.排除年龄、性别的相关影响,家族史是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χ2=22.643,p<0.05),BMI在胃息肉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饮食习惯中,稻类、面粉、白肉、奶制品、动物内脏在胃息肉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红肉(p<0.05),新鲜蔬菜(p<0.05),水果(p<0.005),豆制品(p<0.05),蛋类(p<0.05)。4.排除年龄、性别的相关影响,生活习惯中,盐渍食品、饮酒、茶水在胃息肉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辣椒(p<0.05),食用油(p<0.05),焦虑(p<0.05),抽烟(p<0.05)。5.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包括家族史、饮食习惯(红肉、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鸡蛋)、生活习惯(辣椒、食品油、焦虑、抽烟)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得出危险因素:家族史OR值1.571(1.023~2.414),红肉OR值1.276(1.034~1.573),食用油 OR值 1.276(1.027~1.587),焦虑 OR值 1.266(1.044-1.537),蔬菜 OR 值 0.112(0.042~0.300),蛋类 OR 值 0.283(0.159~0.507)。与国内外资料相比,本资料显示扬州地区胃息肉发生与家族史、红肉、食用油、焦虑有明显相关性。由于缺少既往病例对照资料,本研究未能反应近年来饮食、生活习惯改变对胃息肉发生的影响。结论:扬州地区胃息肉患者中老年女性人群多发,病理类型以增生性息肉最多见。内镜下胃息肉好发于胃窦部和胃体部;胃息肉以单发、有蒂、小息肉多见。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与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别为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红肉、食用油、焦虑。蛋类和新鲜蔬菜可降低胃息肉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