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云对流基于嵌套跨越“灰色区域”对上海暴雨模拟的影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cjr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采用不同的网格嵌套、积云对流表达对上海地区的两次暖区暴雨过程(2018年5月25日、2017年6月10日)和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2015年6月27日)进行高分辨率(1 km)单向反馈模拟,基于我国东部地区自动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数据,系统评估了27、15、9、5、3、1 km不同网格尺度上积云对流表达对极端降水模拟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积云对流表达包括传统的Kain-Fristch(KF)、尺度自适应的Grell-Freitas(GF)对流参数化方案、以及针对“灰色区域”(1-10 km)的显式对流Explicit convection(EC)方案,并着重比较传统三层网格嵌套(15:5:1和9:3:1)与两层大比率网格嵌套(15:1和9:1)方式中,外网格使用不同积云对流表达(KF,GF,EC)对高分辨率1 km内网格极端降水预报的影响。本文基于多种统计方法(Threat score、Bias score、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等)对极端降水的日平均雨量、小时降水演变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两层大比率嵌套方式(15:1、9:1)对极端降水的模拟优于传统的三层嵌套,并且可以有效规避中间嵌套网格(3-5 km)在“灰色区域”范围内因积云对流表达不确定性引发的问题;在统计分析基础上,本文还从对流降水贡献率、大尺度强迫场、对流发展的热、动力结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不同积云对流在跨越“灰色区域”时的模拟差异。具体结论如下:(1)对于嵌套母网格(>10 km),在27 km网格上,KF方案系统性地低估了极端降水范围、强度及小时降水峰值,GF方案则高估了极端降水范围,并容易产生虚假的午后降水峰值;在15 km网格上,KF、GF方案模拟结果的系统性偏差均有所改善。随着分辨率提高到9 km“灰色区域”网格,采用积云对流方案比采用显式表达(EC)对于极端降水模拟更有优势,其中,KF方案对于极端降水范围、强度及降水日变化形态的预报比GF方案更有优势,GF方案则对小时降水主峰值预报较好,因此,在9 km网格上对于极端降水的预报,仍需要使用对流参数化方案,KF和GF方案各有优势。(2)对于中间层嵌套网格(5 km,3 km),就极端降水范围、强度及小时降水变化的预报而言,在5公里网格上使用对流参数化方案(KF或GF)比使用EC方案存在优势,其中,尺度自适应的GF由于方案中根据网格间距和云底卷夹率对垂直对流涡动通量输送进行了限制,在5 km下的网格距,其对流降水大幅减少,预报结果与EC方案之间的差异较小。然而,3 km网格上极端降水的预报结果与参数化方案(隐式对流)的选取有关。研究发现使用KF方案对极端降水强度、落区及小时降水变化的预报要比直接使用EC方案存在优势;使用GF方案对小时降水变化的预报虽然优于EC方案,但其对极端降水强度的预报却比EC方案差;这说明“灰色区域”3 km网格上积云对流表达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3)对于1 km内网格,采用大比率的双层嵌套(15:1或9:1)方法对于极端降水的模拟更有优势,在母网格(15 km或9 km)与内网格(1 km)之间加入中间嵌套网格(5km和3 km),对于1 km高分辨率网格的极端降水预报并无明显改善,甚至大多数情况下会降低高分辨率网格的预报能力。母网格使用KF方案经双层嵌套直接降尺度到1 km时,比使用GF方案或者EC方案,对极端降水范围、强度及小时变化模拟效果更好。KF方案的模拟优势可能由于其基于有效位能释放的闭合假设,同时在对流触发机制中考虑了格点垂直速度以及云底大尺度辐合对积云卷夹等大尺度强迫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反映了积云与大尺度环境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母网格(15 km或9 km)使用KF方案模拟的低层水汽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的强度变化与小时降水的强度变化较为一致,KF方案中对流降水贡献较大,说明方案中对于与强降水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具备更强的组织和调控作用,并由此调节高分辨率格点降水小时变化的模拟。而母网格使用GF方案时,由于方案的自适应调整机制,其在15 km到9 km的对流降水贡献率偏小,对1 km内网格的格点降水调控作用较弱,使其对小时降水变化模拟存在一定问题。此外,针对预报优势明显的双层嵌套,使用KF方案降尺度到1 km后,极端降水局部仍存在低估问题,因此,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三种边界层方案(MYNN,MYJ,YSU)对高分辨率模拟的影响。发现局地的MYNN边界层方案由于其边界层内热、动量垂直混合较弱,容易形成更低的逆温层和不稳定的边界层,进而导致边界层顶到自由大气中高层的垂直上升运动较强,降水较强,能更有效地改善极端降水强度的预报。因此,本研究提出基于大比率网格嵌套(15:1或9:1),在母网格采用传统的KF对流参数化方案,并同时使用局地的MYNN边界层方案,1 km内网格(EC)对上海地区极端暴雨的落区、强度以及小时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化石能源日渐消耗,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成为研究的热点,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是一种新型的换流器,适用于高电压、大功率的工作环境,将其用作光伏逆变器,具有便于模块化控制,降低谐波畸变率等优势。随着太阳能渗透率的不断增加,光伏电站运行稳定性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光伏发电系统具备一定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其针对的故障通常指电网短路故障,而短路故障中最为常见的是
大量的前人研究发现,人类被试可以对过去的经验进行自如地回放,在本研究中,我们在猕猴上发现了相似的现象。实验一中,我们了收集6只猕猴以及7名人类被试参加时序判断任务(TOJ)的数据,并对反应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在没有明显的场景变化信息时,猕猴倾向于采用压缩式记忆回放的策略来完成时序判断任务;此外,与人类被试相比,猕猴对于场景变化的信息利用能力相对低下,对人类被试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人类被试可以自
本文为一篇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描述以《冷藏车厢设计》为源文本进行的翻译实践过程。该文本属于科技文的一种,主要介绍了冷链物流、制冷系统零部件、冷藏车车型及结构、冷藏车制冷系统设计、冷藏车梯级送风等内容。该文本专业性较强,涉及制冷、机械、汽车、材料等专业领域,覆盖面广,专业术语词汇量大,对术语的准确性、逻辑的清晰性、表达的简洁性提出了较高的翻译要求。该报告基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选取典型案例,按照范
随着我国电网的不断发展,如何确保电力设备良好运行并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避免故障的扩大成为我国电力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紧耦合电抗器起到自动均流/限流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时间投运的紧耦合电抗器存在发生线圈错位的可能性,会导致引起耦合系数和空间磁场发生改变,从而对其性能产生影响。即使对紧耦合电抗器的导体线圈和绝缘材料进行固定,塑性形变依旧可能发生,在最大电动力下设备的机械性能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引发设备故障
根系形态建成对植物生长发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系构型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效率密切有关。本研究以89种不同基因型的花生为材料,采用田间铁锨组学和室内卷纸法,进行了2年(2017年和2018年)田间与室内(2018年)试验,研究了花生根系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和稳定性。同时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氮钾缺乏对花生幼苗生物量、根系特征参数、荧光参数、根系呼吸等生理指标以及与调节根系生长相关的mi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动植物等食用油脂原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微藻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易于培养、成本低廉等特点,现已成为生产食用油脂新的突破口。本研究从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筛选出一株能够产油的硅藻,对其在不同盐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分析该藻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及油脂最大产出率。为进一步开发微藻食用油脂,提高油脂生产率提供理论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山西省境内蟒河风景区采集水样,
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体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传统的全焊接节点和栓焊混合节点在美国北岭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中因焊缝的脆性断裂而未表现出预期的抗震能力,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后的加强型节点和削弱型节点虽然能将塑性铰外移,但是其结构的修复将会非常困难;一些基于可恢复功能结构概念提出的节点存在着构造复杂、施工困难等劣势。因此寻求一种低成本、施工简单、抗震性能优越、可快速修复的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成为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淡水的需求。另一方面,臭氧消耗和全球变暖问题由于对环境的巨大危害而是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同时,全球气温的上升使制冷和空调需求增加。淡水和冷却生产是两个耗能过程,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淡水危机和日益增长的冷却需求是全球两个重要和关键问题,特别是在热带地区,这使得淡水和制冷成为同时需要的最重要产品之一,特别是在中东国家和热带地区等淡水来源不足的区域。联
作为具有特殊结构的线性系统,鞍点问题一直是科学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事实上,关于传统鞍点问题的研究已经基本趋向成熟.本文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具有特殊双鞍点结构的双鞍点系统的高效求解方法.首先,通过对双鞍点系统系数矩阵(双鞍点矩阵)的合理划分,分别建立了分块上三角和分块对角预处理子.详细分析了预处理后双鞍点矩阵的特征值性质并给出了更具实际意义的非精确形式.在数值实验部分,本文用预处理的广
近来,大量的数据以地理分布式的方式生成,许多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涉及分析这种地理分布式的数据。以往的做法是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同一个云数据中心进行存储、管理和计算分析,这样的做法不仅会消耗巨大的带宽资源,并且会给用户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如延时高等。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为了适应地理分布式的数据,地理分布式的云数据中心应运而生。许多数据导向的应用,如社交网络,都涉及在多个地理分布式的云数据中心上的大数据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