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寻古方黄连丸中黄连与生地的最佳配伍比例及该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2.找出黄连丸方剂配伍—物质基础—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黄连丸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第一部分黄连丸方剂配伍的药效学研究———黄连与生地的不同配伍比例对黄连丸防治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药理效应的影响采用链脲佐菌素尾静脉注射方法(40 mg·kg-1)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黄连单煎剂组、生地单煎剂组、黄连:生地1:1配伍组、黄连:生地1:4配伍组、黄连:生地1:8配伍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治疗组进行药物治疗14天,观察各组动物治疗前及治疗后体重、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胰腺组织病理形态。第二部分黄连丸方剂配伍的物质基础研究———黄连与生地的不同配伍比例对黄连丸中活性成份小檗碱与梓醇溶出率的影响1.黄连与生地不同配伍比例对黄连丸中小檗碱溶出率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测定中药水煎液小檗碱的方法,以黄连:生地1:1为标准,观察了小檗碱测定过程中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以及5份中药样品的小檗碱的含量。2.黄连与生地不同配伍比例对黄连丸中梓醇溶出率的影响利用HPLC建立了测定中药水煎液梓醇的方法,以黄连:生地1:1为标准,考察了梓醇测定过程中的重复性以及5份中药样品的梓醇含量。结果:第一部分黄连与生地的不同配伍比例对黄连丸防治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药理效应的影响1.治疗前后各组体重变化治疗前,模型组与给药组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4天后,用药组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其中,黄连组与黄连:生地1:8组体重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黄连丸治疗糖尿病大鼠后的血糖变化治疗前,模型组与治疗组FBG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模型组与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各治疗组FBG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黄连组、黄连:生地1:1组、1:4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低于生地组(P<0.01)、高于黄连:生地1:8组(P<0.01),黄连:生地1:8组FBG均低于所有成模大鼠(P<0.01)。3.黄连丸治疗糖尿病大鼠后的血脂变化用药后TC变化:所有治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生地组、黄连:生地1:4组、1:8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黄连组和1:1组高于正常组(P<0.05);其中,生地组、黄连:生地1:4组、1:8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明显低于黄连组和黄连:生地1:1组(P<0.05),黄连组和黄连:生地1:1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用药后TG变化:各治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除黄连:生地1:8组外均高于正常组(P<0.05);生地组、黄连:生地1:1组、1: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低于黄连组(P<0.05),高于黄连:生地1:8组(P<0.05);黄连:生地1:8组明显低于所有治疗组(P<0.05)。4.治疗后各组的胰腺病理观察胰腺普通石腊病理切片检查可见,正常组胰岛境界清晰,数目较多。模型组大鼠胰岛境界不清,胰岛细胞排列紊乱,略明显肿胀;黄连组、黄连:生地1:8组胰岛结构与正常大鼠胰岛结构相似;生地组、黄连:生地1:1和1:4组较其它组的胰岛破坏严重,但明显较模型组为好。第二部分黄连与生地的不同配伍比例对黄连丸中活性成份小檗碱与梓醇溶出率的影响1.黄连与生地不同配伍比例对黄连丸中小檗碱溶出率的影响利用HPLC可以有效、稳定、可靠地测定黄连丸不同配伍比例的小檗碱含量。其精密度(1.60%)重复性(1.29%)、稳定性(2.58%)、加样回收率(2.31%、1.18%、1.72%)均较恒定。黄连单煎剂、生地单煎剂、黄连生地合煎剂(1:1,1:4,1:8)的小檗碱的溶出百分比(即溶出率)分别为2.198%、0.00%、1.897%、1.905%、2.561%。2.黄连与生地不同配伍比例对黄连丸中梓醇溶出率的影响利用HPLC可以有效、稳定、可靠地测定黄连丸不同配伍比例的梓醇含量。黄连,生地1:0,0:1,1:1,1:4,1:8的重复性分别为0%、1.18%、4.20%、3.85%、2.30%,黄连单煎剂、生地单煎剂、黄连生地合煎剂(1:1,1:4,1:8)的梓醇的溶出百分比分别为0.00%、0.85%、0.41%、0.45%、0.50%。结论:1.黄连生地不同配伍均改善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和胰腺的病理损害,以黄连:生地1:8比例配伍的综合药理效应为优。2.黄连与中等剂量生地配伍(1:1,1:4)不能增加小檗碱的溶出率,但黄连配伍大剂量生地(1:8)可以增加小檗碱的溶出率,两药配伍降低了梓醇的溶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