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毒活疫苗具有给药方便、所需剂量低、可诱发较强免疫反应等优点,成为疫苗中的优选类型。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开发的减毒活疫苗,虽然减毒效果显著,但其侵染宿主及在宿主内繁殖的能力被减弱,使其免疫效果受到影响。本课题选取铁调控启动子Pviua为体内诱导型启动子,分别控制不同噬菌体裂解基因的表达,包括来源于大肠杆菌噬菌体PhiX174的裂解基因E、来源于λ噬菌体的裂解基因S-R-Rz以及来源于沙门氏菌噬菌体P22的裂解基因13-19-15,从而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中筛选建立了高效的体内诱导型裂解系统Pviua-13-19-15。含有该系统的重组鳗弧菌在体外富铁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并具有天然的侵染能力。当重组鳗弧菌进入鱼体后,响应体内的低铁信号,开启噬菌体裂解基因的表达,使鳗弧菌快速裂解死亡。上述策略保证了鳗弧菌在侵入宿主的过程保持了天然毒株的侵染能力,进入鱼体后通过细菌裂解达到减毒的目的。将该系统导入鳗弧菌MVM425,得到候选疫苗株425/pUTP22。将该候选疫苗株在斑马鱼中进行了毒力和免疫效力评价,结果表明:该疫苗株与野生株相比,减毒效果明显,且注射和浸泡免疫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均超过80%,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细菌载体疫苗通常是指在减毒活菌中进行异源抗原的表达,从而实现一苗多价的目的。细菌载体疫苗因不需佐剂、强免疫原性、可携带不同抗原及类似病原菌的侵染力等特性,广泛应用于疫苗的开发。载体疫苗通常采用以质粒为载体的抗原表达模式,此模式存在质粒遗传不稳定、残留抗性标记、抗原过度表达导致细菌代谢负担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鳗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中建立了无抗生素标记的Tn7转座系统,并利用Tn7转座子系统将来源于嗜水气单胞菌抗原基因gapA的表达结构整合到了鳗弧菌减毒活疫苗MVAV6203株的染色体上,实现了异源抗原在减毒鳗弧菌中的稳定表达。同时将已构建的体内裂解系统Rviua-13-19-15导入减毒鳗弧菌中,以实现减毒菌株的体内裂解,有利于增强鳗弧菌载体疫苗的安全性和抗原释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