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的中国进入清末的道咸时期,而十九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以独特的方位和轨迹,也在经历着变革,在前期的画家中,戴熙占有者举足轻重的位置,戴熙作为道光、咸丰年间的传统中国文人画家和汤贻汾并称为“汤、戴”。特别是戴熙的山水画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水平,戴熙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绘画风格。因而戴熙绘画风格形成的递变过程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习苦斋画絮》又题为《戴文节题画笔记类编》原是戴熙的日记手录,多是题画跋文。后经其孙兆春编次成书。也是戴熙绘画风格递变过程中的审美观念。戴熙在《习苦斋画絮》中也论述了多个美学观点。其主要的美学观点有“画其神”、“师法造化”、“四美观”、戴熙在绘画中强调灵感的作用,“空灵”称为其绘画的最高审美理想。这些美学观点在古人观点的一些阐述和辩析之上,戴熙对“四美观”具有了独特的创造性认识,所以“四美观”也就成为了戴熙《习苦斋画絮》中最为重要的美学观点。这些美学观点都体现在戴熙绘画风格的递变过程中。本文在分析《习苦斋画絮》四个主要的美学观的基础上,深入论述戴熙绘画风格的递变过程。戴熙的绘画风格从含蓄秀雅空灵精致到深邃厚密,然后再到追踪尚古,画外之画、画外之意,直至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本文结合戴熙《习苦斋画絮》中的重要美学观点系统分析戴熙绘画风格的递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