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世界把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自我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网络化时代,知识的性质及其社会功能、教育所能运用的传播手段、教育的社会需求和要求都有很大的改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立场,借鉴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知识观,以教育中的“工具一机器系统”(教育媒介)与教育的关系为视角,对网络化时代的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总的观点是:随着教育中的“工具-机器系统”(教育媒介)的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教育都改变它的形式和内容。论文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考察前网络化时代教育的涵变,且运用了现实分析方法分析了网络化社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了网络化时代教育应该做出的改变。本文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网络化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价值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原理为指导,把教育媒体视为教育中的“工具-机器体系”和“测量器”。并从教育媒体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入手,探究了前网络化时代四个阶段的教育概况。本章依次对口语语言、手书文字、印刷文字和电子媒体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口语语言因传递信息的需要而产生,反过来促进信息传递活动,使教育成为可能,口耳相传的教育随之产生;文字能帮助人类积累认识成果,扩大知识总量,使专门化教育成为必须,也使学校得以产生;印刷技术和廉价纸张共同催生了廉价的书籍,使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也使人类的教育能力大增,促使教育较早地进入到“机械化时代”,并导致批量化生产的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各种电子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的批量化生产能力大增,也使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多样化,推动教育由“机械化时代”演进到“电气化时代”。总的说来,在教育媒体等因素的影响下,教育由最初非正式的口耳相传教育,经过类学校教育和学校教育,向系统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演变。在教育的演变过程中,教育等于学校教育的观念逐步得到强化。第二章在简要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化时代的时空特性、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并阐述了网络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产生于二十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在短时间内覆盖了整个世界,并把世界联系成为一个“地球村”。网络世界的形成使人类生活在两个时空(物理时空和虚拟时空)和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之中,人类的交往既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也能在突破时空限制的网络世界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世界给教育提供方便快捷的教育传播媒体,促使新的远程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对于自控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从而导致大量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因此,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既给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第三章分七节阐述了网络化时代教育的七个方面。终身受教育是古今中外都有的观点,时代也要求人终身学习,因此,网络化时代一定要树立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付诸实践。为了建设学习化社会,在网络化时代应该放弃教育等于学校教育的观念,并借助计算机网络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发展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从而形成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局面,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受教育机会。在网络化时代,人们要处理的事情更多、更繁杂,况且促使人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应有之责,因而,网络化时代的教育必须改变过去把目光局限于客观知识的做法,对人进行全面的知识、感情和能力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以整合课程取代传统的分科课程教育。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教育目的: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全人教育。因此,在网络化时代,需要重建一个合理的教育制度以保证整合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民终身教育的实施。总之,网络化时代的教育应该是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指导下,采取多种手段和教育形式,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