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音习得是二语习得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尤其是英语作为二语的语音习得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据统计前十年中文献性和思辩性研究方法占主流,近十年来,实证性研究才得到很好的发展。此外,近几年来类型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拟在语言类型学的框架下,基于Eckman (1977)和Greenberg, Ferguson,&Moravcsik (1978)有关清浊音的蕴含共性以及Eckman(1991)对其所进行的实证验证研究,结合母语迁移的影响,以中国英语专业本科大四学生和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为英语语音习得的研究受试,对中国英语二语习得者中介语中对清浊音之间关系进行验证性研究和对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习得英语的清浊音时,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类型语言学视角下标记性理论和蕴含共性的假设,其中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受试者在习得清辅音时的正确率趋于100%,最容易习得;而在习得浊辅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位置上的差异性:受试者在习得词首位置的浊辅音时正确率最高,是最容易习得的位置,然后是词中位置的浊辅音;而正确率最低是位于词尾位置的浊辅音,表明是最难习得的位置。此外,在两种受试材料当中,两组受试者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对于单词列表中的清浊音,由于被严格限定为以停顿结束,受试者都表现出了相对较低的正确率;而同样的清浊音被放置于短文当中赋予一定的语境,则受试者都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正确率。最后,对于发音方式上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母语迁移的影响。通过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习得英语中清浊音的研究可以看出,二语语音习得与自然语言一样都受制于类型学共性,并同时受母语迁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英语专业的学生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习得英语清浊音上呈现一定的共性,这说明加强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以往的相关语音习得现象找到正确合理的解释,而且还可以用来验证在跨语言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的语言共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然语言现象以及二语习得行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