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年生的酸橘砧木春甜橘幼龄树果园设置五个处理区域:假花生区域,柱花草区域,自然生草区域,百喜草区域,清耕区域。整个实验过程及时清除假花生、柱花草、百喜草三个区域的杂草,自然生草区域让草自然生长;当假花生,柱花草,百喜草,自然生草生长到一定高度(30厘米左右)时进行刈割,将刈割下来的草覆盖在树盘下,让其自然腐烂分解。
通过对不同处理区域草的生长情况及产量的测定发现,柱花草植株茎杆较高、覆盖率及产量较高,自然生草次之,假花生生长较慢、覆盖率和产量也比较低。
对各个区域土壤中三种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类群进行数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个时期,种植柱花草区域的细菌数量都较其它区域多;而清耕区域除了3-4月份之外的其它时间段都低于其它几个处理区域;放线菌数量呈现缓慢变化趋势,在1-2月份数量较低,在以后的时间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且柱花草和百喜草的数量匀高于其它处理区域;各个处理区域的真菌数量在1月份、2月份和5月份都比较低,在其它时间内真菌数量变化趋于平缓。对各个处理区域土壤DNA进行PCR-DGGE,结果表明:各区域内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即柱花草区域最大,百喜草次之,清耕区最小。对各个处理区域土壤的PCR-DGGE分析结果以及微生物数量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园实施生草栽培能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以及数量,并且这种趋势与生草量呈正相关。
柑橘园实施生草栽培2年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依次是:柱花草>假花生>百喜草>自然草>清耕。生草栽培后土壤养分含量均比清耕处理的提高。其中全N以假花生处理增幅最大,其次是柱花草、自然生草、百喜草、清耕。全P和全K含量均比生草栽培前有所减少,这可能是生草栽培改善了土壤条件,加速了全P和全K的利用。而速效养分含量均比生草前的有所提高,速效N、P都以柱花草增幅最大,清耕处理增幅最小。
气候条件对各处理区域土壤含水量变化影响较大,但各区域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干旱低温季节。通过研究表明,生草区域土壤含水量均较清耕区域的高,这就很好地说明了生草栽培对土壤含水量剧烈变化起到了一定缓冲作用,而且含水量与生草量呈正相关。通过研究还发现,各处理区域内土壤酶活性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受温度以及降雨的影响较大,在干旱季节柱花草区域内酶活性高于其它处理区域,而清耕区域最小。
柑橘根系活力受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大,同时也与生草量呈正相关,生草区域内的根系活力较大,清耕区域内的根系活力比较低。
分析各处理区域的柑橘果实产量及品质情况得知,假花生区域的单果重最大,百喜草区域产量最大,但与其它各处理区域无显著差异;生草区域的Vc含量均大于清耕区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清耕区域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区域,可滴定酸含量自然生草区域高于其它区域,此外,假花生区的果皮厚度较其它区域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