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方便、合理的体外循环肺损伤动物模型;观察体外循环下肺缺血期间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术后肺组织的影响,探索有效的肺动脉灌注方式及灌注压力;观察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灌注,联合静脉泵入脂微球前列地尔的肺保护效果,以期缓解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严峻的肺损伤。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20只健康家犬随机平均分为一个对照组、三个肺动脉灌注组;模拟临床体外循环肺损伤特点建立动物模型;体外循环期间,分别以三个不同的压力段(低压、中压、高压)对灌注组动物实验肺实施保护液灌注;对照组动物无保护液灌注;90分钟体外循环下肺缺血后,分别于再灌注后2.5h及7h,行实验肺的肺组织损伤指标或肺功能变化测定。肺功能的变化以缺血再灌注前后肺功能的差值与基础值的比值来表示,即:|基础肺功能值-再灌注后值|/基础值。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10只健康家犬随机平均分为二组,一组为单纯肺动脉灌注组,另一组为肺动脉灌注+脂微球前列地尔组(即在肺动脉灌注基础上于围体外循环期联合静脉应用脂微球前列地尔);模拟临床特点并考虑到干预药物的药理性质,建立体外循环肺损伤动物模型;90分钟体外循环肺缺血后,分别于再灌注后2.5h及7h,行实验肺的肺组织损伤指标或肺功能变化测定。结果:实验一,再灌注后,各组肺顺应性、肺静脉血氧合指数、肺血管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较之对照组,中压灌注组上述三个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为:31%对19%,p < 0.01;58%对34%,p < 0.01;97%对51%,p < 0.01);肺静脉血丙二醛的含量、肺内中性粒细胞的扣押、肺组织细胞ICAM-1基因的转录及ICAM-1的表达在中压灌注组亦有明显减低(分别为:32.4 nmol/ml对20.5 nmol/ml,p < 0.01;0.27对0.14,p < 0.01;0.569对0.341,p < 0.01;36.45ng/ml对22.82ng/ml,p < 0.01);组织切片光镜观察显示: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如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内出血、渗出,及肺泡壁的水肿和破坏,在中压灌注组亦有明显减轻。较之中压组,在低压灌注组,上述肺功能指标,肺生化指标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均有进一步改善。与对照组相比,高压组上述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差异。实验二,较之单纯肺动脉保护液灌注,围体外循环期间,脂微球前列地尔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抑制再灌注后肺静脉血氧合指数降低( 28%对17%,p < 0.05),减低肺静脉血丙二醛含量(21.4noml/ml对13.6nmol/ml,p < 0.05)、肺内中性粒细胞扣押(0.11对0.07,p < 0.05)、肺组织细胞ICAM-1基因转录(0.314对0.212,p < 0.05)及ICAM-1表达( 18.30ng/ml对12.21ng/ml,p < 0.05);肺血管阻力及肺顺应性的变化幅度二组间差别虽不明显,但在联合药物干预组上述两个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有降低趋势;肺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显示,较之单纯肺动脉灌注,围体外循环期间脂微球前列地尔的联合应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术后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及肺泡内渗出,保护组织结构。结论:本实验所采用的肺动脉灌注方式可明显减轻体外循环下肺组织损伤;灌注压力是影响灌注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本实验灌注模式下,较之更高的灌注压力,15-20mmHg可获得更好的肺保护效果;体外循环过程中,肺动脉灌注联合静脉泵入脂微球前列地尔可进一步减轻肺组织损伤,保护肺氧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