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繁荣兴盛的中国当代戏曲史上,曾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剧作家,范钧宏就是活跃在京剧创作领域的一位杰出作家,他对传统戏的推陈出新享誉剧坛。范钧宏在从事剧目创作之前,曾随须生陈秀华、张春彦、王喜秀、沈富贵等学艺,在建国前一度组班演戏,直至解放前夕因嗓音问题辍演。这段特殊的经历无疑对他理解舞台、理解戏曲艺术大有裨益。细数范钧宏的三十多部作品,改编者占绝大比例,这的确符合学界将他与陈仁鉴先生并提时的定位:范钧宏是推陈出新的行家里手。客观地说,这种“锦上添花”式的剧目工作对中国传统戏剧犹为重要,在整个二十世纪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戏剧纠结之路上,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已将传统丢失太多了!范钧宏的每部力作,都浸透了深思熟虑的结构思想、琢磨语言、化用程式的心血。他写的戏不仅仅是京剧文学,更是为演员写的完整的戏。范钧宏同时是一位出色的戏曲理论家,因为熟悉舞台,范钧宏对戏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往往能发表较正确的理论见解,这与他坚持正确的戏曲观息息相关。这些理论思考之外,范钧宏将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升华,孜孜不倦地,甚至略嫌“烦絮”地写出了自己不少剧作的改编手记,并以“纵横谈”、“浅探”、“漫谈”、“散笔”等方式,娓娓道出自己的创作体会,略去浮华,满篇真诚,系统而实用地论及了戏曲编剧工作的方方面面:戏曲结构、戏曲语言、戏曲程式、唱念安排、情节布局等等,许多创作理论直承同样懂舞台的李渔戏曲理论而来,而又比前代有所拓展,更切合所处时代戏曲的特点。范钧宏亦是一位戏曲教育家,他与吴祖光、张庚、阿甲等在我国第一所高等戏曲艺术学府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学院以及不少省市的戏曲编剧进修班开坛讲学,特别是中国戏曲学院五六十年代的讲习班,学员是全国范围的戏曲作家。至八十年代桃李盈门,当年许多年轻的学生至今已成为各剧种的中坚创作力量,如川剧的孙月霞等。吴祖光曾说:“他写的戏针线绵密,结构谨严,有气度,有文采,是大家手笔;主要是基于他在戏曲方面的知识基础的深厚,近年来他到各地讲学较多,对编剧方法和技巧方面的一生丰富的经验积累留下了甚为宝贵的财富,成为高水平的戏曲编剧教材。”因此,他是当代中国剧坛不可多得的剧作家、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