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历代文献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对绝经后女性低骨量的认识,通过临床观察,探讨绝经后女性低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防治绝经后女性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症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源自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山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及义诊招募,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女性295例,骨密度降低者为低骨量组,骨密度正常者为正常组,其中低骨量组163人,正常组132人。1.建立数据库,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采用横断面观察方法,通过问卷式调查,采集研究对象中医四诊信息,纳入数据库。3.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初步得出低骨量患者的证型分布趋势。结果:1.绝经后低骨量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为,肾阳虚证占27%,肝肾阴虚证占40.5%,脾肾阳虚证占18.4%,血瘀气滞证占14.1%;正常组中医证型分布:肾阳虚证占25.8%,肝肾阴虚证占44.7%,脾肾阳虚证占15.2%,气滞血瘀证14.3%;2.绝经后低骨量组与正常组中医证型差异性比较,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3.对绝经后低骨量患者出现的症状频次排在前十位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显示:畏寒、倦怠乏力、腰痛、膝痛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忘、烦躁易怒、口干、视物模糊、耳鸣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口干、视物模糊、耳鸣、畏寒、倦怠乏力、腰痛、膝痛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忘、烦躁易怒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低骨量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肾阴虚、肾阳虚证,绝经后低骨量组与正常组在中医证型分布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绝经后低骨量妇女与绝经后骨量正常妇女,均出现肝肾不足之象;在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中,显示出低骨量组肝肾不足的程度较正常组严重。提示围绝经期妇女均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中医防治当以补肝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