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ning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着眼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普遍人文关怀和伟大实践指向,是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价值关联的分析,挖掘理论源头,结合现实需要,探寻恰当路径,实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首先,明确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并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华文化的相关概念、起源演进及基本精神阐释了其深刻内涵,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逻辑层次和主要内容的分析,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深刻全面理解。在此分析研究基础上,论证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关系:中华文化认同通往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思想涵养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精神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力量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探析了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主要包括:“和为贵”的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政治灵魂、“国格”意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信仰;二是西方的“文化与共同体”思想,主要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共同文化”观与共同体建构理念、近代西方“文化民族”观念、当代西方政治文化思潮;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民族理论,主要包括:“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文化全球化”观点和“民族文化观”理论。再次,揭示了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启新征程:新思想开创新局面、新形势提供新机遇、新目标化解不平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全球化飞速发展影响民族凝聚力,面临意识形态淡漠的内部挑战与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民族认同观念的外来威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依归:汇聚精神、彰显力量、体现智慧、关切人类命运;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破解多重难题:多元文化情境下民族认同面临困难、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知不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挑战不断。最后,提出了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明确文化方向,加强主流价值引领;通过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建设、坚持“五个认同”、培育现代公民多元身份认同,实现深化文化认同,塑造民族团结心理;通过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文化历史认同、促进中华文化科学发展,实现坚定文化自信,汇聚民族向心力;通过中华文化精神弘扬文化底蕴,筑牢共同体精神家园;通过以文化兴盛助力民族共同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其他文献
在当今国际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的研究一直是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俗的讲就是一种由多层有机薄膜形成
近年来,利用光纤Bragg光栅的反射特性构造的F-P腔,由于其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在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领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Bragg光栅F-P腔的新的应用也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所和不同的人相处,内心的活动以及所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都是极其丰富又极为复杂的,外部语言只是强大内心语言的冰山一角,艺术来源于生活
氧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血氧饱和度是衡量人体血液携氧能力的重要参数。通过无创的方法对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能够为医生的临床行为提供快速、直接、有效的生理参数
<正>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4%。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刘文华介绍,今年一季
基层项目部通过对危险源的辩识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做好危险源控制及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病危害,确保安全生产和促进社会稳定,有效避
在钢铁行业中,针对生产优质毛面薄板的需要,已提出通过对轧制钢板用的轧辊进行表面毛化处理的方法,来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冷轧辊激光毛化作为新兴的表面毛化技术,
法律的健全和进步,可以类推适用作为测试的指标,并因类推适用而渐趋成熟。准用性法条实质是类推适用。准用性法条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174
方干是晚唐著名的隐逸诗人。本文主要探讨方干的生平和交游,仕进情结,隐逸心态和佛教思想,在此基础上分析方干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方干幼有清才,连续十余举不第,遂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