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古时代的敦煌是一座传统的佛教名城,寺院林立,又因为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因而,敦煌佛教史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寺院经济、僧官制度、僧尼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佳作迭出。这些研究成果多将敦煌寺院看作一个整体,这样的研究一方面大大地推动着敦煌佛教史的深入,同时也存在对各个寺院的具体情况不甚了然的状况。如果能对敦煌僧寺作个案分析,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这对于推动佛教社会史研究的深入,无疑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采取个案研究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历史沿革的过程进行历史学的考察。文章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个案研究篇择取敦煌净土寺和龙兴寺两个僧寺进行研究,下篇整体研究篇涉及敦煌寺院的建筑、僧寺与尼寺的比较及敦煌寺院的福田事业三个部分。以传统的文献学、佛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侧重于对史料的甄别和历史进程的考索,注重揭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探析敦煌僧寺在人们信仰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宗教学和社会学理论,重在从实证中提升观点和认识。虽无意也不可能如兰克(Leopold Rank)所言“重建过去如当时发生一样”,但仍力求做到“从史实中求史识”(陈寅恪语)。希冀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世俗与宗教、思想与信仰的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一些新观点和新视角。由于敦煌的佛教僧团是个整体,许多活动都是在都司的领导下统一进行的,因此各寺的情形存在共同之处,即一般性;但由于寺院规模、经济实力、僧人情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其各自的发展又呈现出不同之处,即特殊性。本文着重对敦煌僧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作具体考察,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还试图将敦煌僧寺纳入到整个中古社会佛教发展的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当中去,考察这个时期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区的佛教是如何发展的,探讨其在整个中国中古佛教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为我们进行中古佛教的研究提供了个案,同时也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研究方法的另一条道路。本文研究的另一视角系探讨敦煌僧寺在中古敦煌地区的活动情况,与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人群的关系,从而展示其在敦煌乃至河西地区世俗政权、下层民众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凸现其作为社会群众的宗教性场所的人间性与世俗性的特征,全面体现佛教对世俗社会事务的渗透,并对佛教的社会功能的诠释上做出新的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敦煌的佛教是社会化、世俗化很深的宗教,注重入世、注重人事是其重要特征。敦煌寺院并非遗世独立之所,而是敦煌地区宗教性的开放场所;敦煌僧侣也并非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与世俗社会息息相关。佛教寺院和僧侣通过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娱乐等各种途径来沟通并调整与世俗社会有机的互动关系,在社会秩序自我调适的方式上表现出同生共存、互相联结诸特征。寺院已经成为本地区人们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这些中心往往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中心(敦煌寺院一般位于沙州城内或者其附近),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中心”,即精神追求与物质倚赖之所在。敦煌寺院也不仅仅是建筑物,俨然成为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交流与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在较大范围内维系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