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韻》詔修於景祐元年(1034),距《廣韻》頒行僅26年。北宋初期韻書的詔修往往與科舉考試緊密聯繫在一起,《集韻》的刊修就缘起於判卷中文字、音韻等問題的爭議。《集韻》内容賅博,極富研究價值。就《集韻》的語音研究而言,一方面可以就某特點與《廣韻》比較,做專題性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比較《集韻》、《廣韻》的異同,總結《集韻》對《廣韻》的繼承與發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比勘現有各版本的異同,利用計算機建立《集韻》、《廣韻》數據庫,全面地比較了二書小韻、反切及字音,深入研究了其異同。第一章主要考察了《集韻》的成書過程與其功用;介紹了《集韻》的版本、流布和我們的校勘工作;說明了我們設計、建立《集韻》、《廣韻》數據庫,以及增補字符庫與編寫查詢輸入系統的情況;通過《集韻》與《廣韻》内容及體例的比較,揭示了《集韻》在编著中必有所據、務求全面、體例規整、精準簡潔等四個方面的要求。第二、三章全面詳細地比較了《集韻》、《廣韻》的小韻及反切,於《集韻》對小韻的增、删、併、改、轉等情況作了通盤的歸納分析,並通過考察音切的來源與性質,討論了二書音類的異同。據本文統計,二書有3703個同韻對映的小韻,再加上111個通用韻間的轉移小韻,共占《廣韻》小韻總數(3875個)98.4%。《集韻》新增672個小韻,其中有423個屬填補《廣韻》音系中的音節空格。《集韻》又删併了《廣韻》61個小韻,其原因有《廣韻》重出小韻不合理及時音的影響等。《集韻》切上字有改唇、舌音類隔切為音和切的條例,也有濁音清化後的混切;切下字又有以通用韻或鄰韻字作切的情況。《集韻》編著者有意合併開合分立的通用韻(即真諄、寒桓、痕魂、歌戈、殷文等韻系),而在合併過程中又考慮到206韻的框架,沒有貫徹到底。第四章全面詳細地比較了《集韻》、《廣韻》的字音、字形,分析了二書實際收字、收音的異同,並了解了二書收字、收音的傾向,如《集韻》賅博中的重點在哪里,《集韻》對《廣韻》有哪些修訂與發展,還有哪些缺失,等等。同時还考察了增、刪字音對音節配合關係及音系結構的影響。《集韻》較《廣韻》而言,增收了11218個字形,其中又有9948個屬單音字,這些字形對小韻及音系層面影響較小,主要只擴充了小韻内收字的規模。小韻的新增主要是因增收《廣韻》已有字形的異讀而造成的,小韻的刪併又主要是因《集韻》不收《廣韻》中某字某音而引起的。通過以上的研究,我們完全可以說《集韻》仍是在《切韻》音系的框架之内,《集韻》也可以作為《切韻》系韻書中重要的一員,只不過其純度可能比不上《廣韻》而已,當然這也並不是說《集韻》就完全等同於《廣韻》。《集韻》所收字音有不同的來源,這些增收的字音有的被收於《廣韻》原有小韻中,有的卻使得小韻有增加。而大部分新增小韻又是利用《廣韻》音系中的音節空格來表現其獨立的身份,也有少量小韻是因《集韻》編著者刻意所為而獨立於《廣韻》音系結構之外。本文遗就如何繼續深化《集韻》字音比較研究及異讀研究做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