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坛最重要的自由体诗人之一,也是诗歌艺术道路经历最为复杂的诗人之一。作为“七月诗派”的中坚,艾青在三十年代末的国统区达到了诗歌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向太阳》、《吹号者》、《火把》等最具典型代表,形成独特的艺术审美个性。40年代初诗人到达解放区延安,接受了毛泽东《讲话》的洗礼,由启蒙主义艰难而自觉地转向了工农兵文艺,具体体现在首先进行了思想情感的改造,其次才是诗歌创作的转变,其中既有外界的压力,又有个人自身的原因。华北时期艾青的诗歌艺术创作仍属于延安工农兵文艺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是工农兵文艺的一体化。经历了建国、“反右”、“文革”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事件,艾青于1978年复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唱响了《光的赞歌》,重见第一个高峰时期的艺术个性,接近古稀之年的诗人迎来了晚年诗歌创作的高峰。纵观艾青的一生和他的整个诗歌生命历程,不难发现第一个高峰和晚年高峰的时间距离相差甚远,这两个高峰时期的诗歌都是诗人自我本真的书写,符合他固有的艺术审美个性,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那么在延安时期的艾青及其诗歌到底经历了怎样一个适应过程,以毛泽东的《讲话》为分界线,前后的文学艺术观念和具体诗歌创作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艾青与延安文艺的种种联系。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主要论述了截至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艾青延安时期诗歌创作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借鉴前人的成果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一章着重论述艾青来延安的有关历史背景,“皖南事变”之后延安的经济贫困与文艺富足形成鲜明对比,艾青作为“文抗”一员,延续了“七月诗派”时期的艺术个性,1941年的诗歌创作处在新旧交替的情境里,一直在忧郁与高亢中驻足徘徊,而1942年春天诗人找到新的感情,在自由与独立中果断前行。延安前期艾青的文艺观念充分体现在参与萧军、罗峰、白朗、舒群五人论战周扬的《文学与生活漫谈》、主编《诗刊》以及文论《坪上散步》、《了解作家,尊重作家》、《我对于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里面等,从中看出继承的是“五四”以来个性启蒙文学观念。第二章探讨《讲话》对当时文艺界的有力整合,以及对“文抗”发动的这场启蒙主义思潮的态度,明确规定了工农兵文艺的审美追求标准。在《讲话》和延安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影响之下艾青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列、参与论战王实味写了《现实不容许歪曲》、编辑《街头诗》等看出其诗歌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1942年下半年诗歌创作进行艰难的转型。1943年《吴满有》的诞生标志着诗人顺利融入工农兵文艺写作,但以失败而告终。华北时期艾青诗歌已形成固定的工农兵文艺模式。延安后期的文论主要有《论秧歌剧的形式》、《论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窗花剪纸》、《汪庭有和他的歌》、《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等,体现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第三章主要对比分析《讲话》前后艾青诗歌观念和创作的变化特点,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体现在诗歌艺术风貌的退化,分别从创作心态、题材风格、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和形式语言来谈,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审美的意识形态化,从注重文艺的社会审美价值到认同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