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介导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kb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前人的基础上,在大鼠经过中等强度训练后建立运动性心肌缺血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自噬抑制剂3-MA进行大鼠心肌自噬的调控,确认和分析自噬调控是否参与了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八周龄SD雄性大鼠(SPF级)48只,由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分为六组:运动性心肌缺血安静建模组(Q1)、运动性心肌缺血训练非抑制组(A)、运动性心肌缺血训练3-MA抑制组(B)、心肌缺血再灌注安静建模组(Q2)、心肌缺血再灌注训练非抑制组(C)、心肌缺血再灌注训练3-MA抑制组(D),每组八只,参照Bedford标准及丁树哲等建立的运动方案,对大鼠进行跑台训练,其中Q1、Q2组为模型对照组不进行训练(直接建模),其余组每周训练5天休息2天。对每只大鼠进行心电图观察、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变化。研究结果:1.心电图结果显示,Q1、A、B组皆出现ST段(J点)下移,其中AB组与Q1组相比都出现显著性上升(p<0.01),B组与A组相比,ST段(J点)(J点)显著下移(p<0.01)。Q2、C、D组在缺血期出现ST段(J点)抬高,在再灌注期出现回落。在术前阶段三组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在缺血期,C、D组ST段(J点)抬高的幅度显著低于Q2组(p<0.01),D组与C组ST段(J点)抬高程度有显著性提高(p<0.01)。在再灌注期,C、D组ST段(J点)抬高的幅度显著低于Q2组(p<0.01),D组与C组ST段(J点)抬高程度有显著性提高(p<0.01)。2.大鼠心脏血清CK-MB检测结果显示:A、B两组分别与Q1组相比,血清CK-MB的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AB两组相比,A组CK-MB的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C、D两组分别与Q2组相比,血清CK-MB的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说明经过八周训练后AB两组心肌损伤水平低于Q2组。CD两组相比,C组CK-MB的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3.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1、LC3-2、Beclin1表达量结果显示,A、B组心肌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LC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Q1组;自噬相关基因LC3-2与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01)Q1组大鼠。C、D组心肌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LC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Q2组;自噬相关基因LC3-2与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01)Q2组大鼠。在运动性心肌缺血组中,自噬抑制剂3-MA干预组(B组)自噬相关基因LC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非抑制组(A组)大鼠;自噬相关基因LC3-2与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01)非抑制组(A组)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组中,自噬抑制剂3-MA干预组(D组)自噬相关基因LC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非抑制组(C组)大鼠;自噬相关基因LC3-2与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01)非抑制组(C组)大鼠。4.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量结果表明,A、B组大鼠心肌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Q1);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01)安静组大鼠。C、D组大鼠心肌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Q2);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Q2)。在运动性心肌缺血组中,自噬抑制剂3-MA干预组(B组)自噬相关蛋白LC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非抑制组(A组)大鼠;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01)非抑制组(A组)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组中,自噬抑制剂3-MA干预组(D组)自噬相关蛋白LC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0.01)非抑制组(C组)大鼠;Beclin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01)非抑制组(C组)大鼠。结论:适宜强度的运动预适应可以降低心脏在运动性心肌缺血(相对缺血)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绝对缺血)中的损伤。运动预适应可以引起缺血心肌细胞自噬水平的适度上调,以此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从而对运动性心肌缺血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心脏起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城镇化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石,是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因此不断推
目的:本研究将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LH作为模型药物进行设计和研究,联合难溶性盐技术和纳米晶体手段,制备对抗精神分裂症的新型长效注射剂;优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评价LPM纳米
给出了2007年滇西南地区中等地震丛集活动的跟踪预测过程,以及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和前兆异常的动态演化图像。这组中等地震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主要是:云南地区长达3年多和滇西南地区长达12年的6级地震平静,小震调制比、高水位和部分前兆的趋势异常显示滇西南从2006年以来处于应力水平相对较高状态;中短期阶段在滇西南出现3级地震活动增强,并形成空区,小的单元体破裂后把能量集中到更大单元体,发生更大地震;短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石河子地震及其余震呈N40°E方向线性展布,与准噶尔南缘断裂近乎垂直;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15~30 km范围内,优势分布为15~25 km。石河子5.4级地震震中位置为44.001395°N,85.872175°E,距离新疆地震局测得的震中位置仅1.2 km,而距离宏观考察的震中位置约49 km。分析重定
利用围绕澜沧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地区的8个地震台记录到的数字化波形资料,根据尾波散射理论,以不同的中心频率研究了该地区的尾波衰减。结果显示研究区尾波的Q0值在46~80之间,平均值为63;η值在0·66~0·94之间,平均值为0·79。与云南其它地区相比,研究区的Q0值比构造活动强烈地区的要高,属于中等构造活动地区;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相比,研究区的尾波衰减不同于构造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而与构造地震
以对叔丁基苯酚为起始原料,经聚合反应得对叔丁基杯[4]芳烃(2);2经醚化和缩合反应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对叔丁基杯[4]芳烃1,3-二酮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表征。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 ,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 ,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 19个地震区(带 )。这些地震区 (带 )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 (带 )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联系外 ,还考虑了历史及现今强地震的空间分布、现今弱震分布等因素。文中描述了各个地震区 (带 )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活动背景 ,以及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基于这种新的地
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印尼MS8.7特大地震,我国川滇地区震时和震后有明显响应,如小震活动加强、流体各种前兆异常突出等。为了判定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趋势,2005年1月对川滇地区进行了紧急GPS应急加测。此前,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分别于1999、2001、2004年进行了三期GPS复测。在这三期复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此次紧急复测资料和相关的几个GPS连续观测站的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川滇地区的
以呋喃和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经环化反应制得7-氧杂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酸酐(3);打开3的酸酐五元环,选择性地进行单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7-氧杂双环[2.2.1]庚-3-烷氧羰基-2-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