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年在美国爆发了有记载以来最大规模的脊髓灰质炎疫情。随后在美国流行的疫情更加速了人们对疾病传播的研究。Thomas Weller和Frederick Robbins在20世纪50年代成功地在活细胞上培养出脊灰病毒。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Jonas Salk在次年成功开发了第一个Salk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以下简称IPV)。6年以后Albert Sabin开发了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OPV),因其价格低廉,更迅速的入选许多国家的计划免疫。中国从1970年将OPV纳入计划免疫,200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被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证实为无脊灰地区。但是因为OPV的接种引起脊灰疫苗衍生病毒株(以下简称cVDPVs)进而产生脊灰疫苗相关病例(以下简称VAPP),始终威胁人类的健康,有些甚至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社会稳定的问题。此外,在我国周边接壤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还存在野病毒的流行情况。极易发生脊灰病毒输入性病例,例如在2011年我国新疆地区发生了脊灰病毒输入性病例。如果不彻底根除,这种状况将迅速改变,因为脊灰是极易流行的疾病。由此,2012年5月26日,世界卫生大会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是一项对全球公共卫生来说需要计划进行的紧急事项。世界卫生大会呼吁WHO进一步制定和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消灭脊灰最后阶段战略。制定消灭脊灰和最后阶段战略计划(2013~2018)的目的是彻底消灭脊灰这一疾病。该计划同时追求两个平行目标:消灭脊灰野病毒和消灭cVDPVs,而我国作为WHO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可是,目前在我国除了口服的OPV疫苗外,仅有昆明生物制品研究所2014年底上市销售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以下简称sIPV),培养基质为非洲绿猴肾(以下简称VERO)细胞。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本课题将对人体危害风险低的人胚肺二倍体(以下简称SV-1)细胞作为培养基质,通过在SV-1细胞上接种Sabin株脊髓灰质炎三型病毒,扩增,待细胞病变后收获细胞上清液,经过滤澄清、超滤浓缩、超离脱糖、灭活,获得三型Sabin株脊灰病毒单价原液,再经过三型脊灰病毒单价原液的合理科学配比,最终获得sIPV疫苗。试验结果表明,三型脊灰病毒接种MOI为0.01-0.1,培养液为含有0.5%新生牛血清的199培养基,培养至出现75%~100%细胞病变时收获,收获液的抗原含量高,且产量稳定。收获液经四级滤器澄清过滤,300kDa膜包进行两级超滤浓缩,每级浓缩倍数5~10倍,再将超滤浓缩液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离心参数选择蔗糖1浓度为30%,蔗糖2浓度为55%,离心转速为30000 rpm,离心10小时后收集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在区带。结果显示,3个型的平均蛋白质去除率均大于99%,平均D-抗原回收率均大于98.5%。灭活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甲醛终浓度为90μg/m和60 μg/ml均能在80小时内将sIPV (SV-1) Ⅰ型、Ⅱ型、Ⅲ型病毒完全灭活,甲醛终浓度为90μg/ml的灭活时间少于终浓度为60μg/ml,并确定灭活工艺为:灭活剂甲醛的终浓度为90 μg/ml,37±1.0℃条件下灭活6天,经0.2 μm过滤后继续灭活6天,共灭活12天。Ⅰ、Ⅱ、 Ⅲ型三价疫苗配比工艺和免疫原性研究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含甘氨酸的M199溶液作为保护剂,Ⅰ、Ⅱ、Ⅲ型三价单价原液剂量分别选择30/40/30DU/0.5 ml进行动物试验,Ⅰ/Ⅱ/Ⅲ型的中和抗体半数阳转稀释倍数分别为3.8/3.3/3.4,满足中和抗体半数阳转稀释倍数为3-9倍的剂量要求,按照确定的免疫剂量进行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V-1人二倍体细胞)长期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表明3针基础免疫明显优于1或2针,且中和抗体水平在84天仍维持较高水平,并具有免疫保护效果。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V-1人二倍体细胞)经临床前研究表明生产工艺可行,稳定;疫苗纯度高,安全有效,并适宜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