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指胃壁和(或)肠壁的某些部分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伴或不伴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增加。EG临床少见,且腹水型EG患者更少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与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有关,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常见于小肠和胃,极易误诊、漏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腹水型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腹水型EG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胃肠病变的临床特点,从而提高对腹水型EG患者发现率,使患者尽早获得诊断治疗,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1999年11月到2013年7月符合EG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32例。年龄从19岁到79岁。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病例6例,对该6例EG病例进行详细的病例分析,其内容有既往史、过敏史、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及比例、影像学检查、内镜结果、以及疾病的诱因。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多有诱因或过敏史,本组患者中,1例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史,1例患者部分青霉素过敏,1例患者有哮喘病史,1例患者有明确食物诱因,在食用海带后诱发;另有1例无明确过敏史及食物药物诱因,但发病时出现丘疹等过敏性症状。EG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吸收不良,胃肠道出血,蛋白质丢失,体重减轻,腹水等。分析本组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腹水合并腹痛(100%),有腹泻症状(74%)、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嗳气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9.06-19.96)×109/L,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升高,绝对数(2.30-13.57)×109/L,嗜酸粒细胞比例25.4%-68%,本组患者临床数据见表4。EG患者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应检测血常规变化,否则可能无法发现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导致误诊、漏诊。6例患者均行骨髓检查,结果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增高,细胞形态正常;红系增生异常活跃,各阶段百分比正常;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单核细胞正常。5例患者合并白蛋白减少,1例血沉异常。6例患者均行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查,IgM下降者2例。CRP、肿瘤标志物(CEA、AFP、CA125、CA19-9)、血尿淀粉酶及脂肪酶,大小便常规检查均正常。6例患者均行腹水检查,均为渗出液,5例外观呈淡黄色,1例为深黄色腹水,李凡他试验均阳性,蛋白36-46.6g/L,细胞数(1000-3000)×109/L,腹水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分类计数占有核细胞总数的54-90%,未见肿瘤细胞。6例患者行内镜活检,显示粘膜疏松水肿,黏膜层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4例患者行肠镜检查,结果提示黏膜充血、水肿、肠病增生及狭窄,病理提示嗜酸粒细胞浸润。本组4例存在误诊,误诊率为67%,原因多由于腹水型临床病例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缺乏认识,当患者出现腹水时,没能及时行细胞分类计数检查,因此EG患者合并伴腹水时,腹水离心沉淀涂片染色,同时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6例患者激素治疗后效果较好,于5到7天内消化道症状缓解,7到15天腹水可完全消失,复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基本正常,白细胞数(8.3±1.7)×109/L,嗜酸粒细胞绝对值(0.35±0.12)×109/L,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3.6±1.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型EG的患者临床罕见,患者症状不典型,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结合胃肠道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腹水检查可确诊,治疗主要依靠激素,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