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侨农场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为安置回国定居的归难侨设立的国有农业企业。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建立了84个华侨农场,分别在广东、广西、福建等7个省区,集中安置归难侨约24万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一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归侨之难。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华侨农场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2001年华侨农场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政府以后,各地区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继出台充分利用国有农林场的土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相关政策。有条件的华侨农场纷纷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成立经济区,推进农场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工人安置问题较为突出,本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农业工人一下子没有了土地,他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政府征地行为的不规范、失地职工社会保障与支持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失地职工恐慌,从而引发社会的稳定问题等。有关华侨农场失地职工安置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共分5章。第一章主要是论文设计部分,具体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重点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分析。第三章是数据与分析部分,从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失地职工对青苗补偿标准、生活安置补偿标准、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的满意度、目前的工作与生活状况以及相关权益保障情况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第四章在第一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失地职工安置状况的主要对策。第五章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覆盖面窄”、“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失地职工就业率低,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较差”等研究结论,并引出“安置失地职工的过程实质上是农场职工市民化的过程”、“失地职工的安置应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失地职工安置的好坏决定华侨农场改革的成败”等结论,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法对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失地职工安置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有关失地职工对青苗补偿标准的满意度、生活安置补偿标准满意度、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的满意度、对征安置方式的看法、基于失地后工作与生活的状况、基于现实需求的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内容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