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霍达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80年代后期,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使她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并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后创作的一系列“文革”题材的小说使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霍达的小说创作始终是站在民族和历史的高度上去描摹现实人生,挖掘人性,叩问生命存在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霍达的研究并不多,研究者也都把目光放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上,对其它小说的关注度不高。本文以霍达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为基础去全面系统的论述霍达的小说,主要从小说的内容、结构、语言和个人小说创作观上去分析霍达小说创作的独特性。第一部分:霍达的小说创作是基于历史和民族的基础上描摹现实人生,给予个体生命存在以浓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她思考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写作态度。她的小说内容体现着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笔者就从生命意识着手,分析她小说中体现出的生命意识。第二部分:霍达在小说创作时从不刻意为形式而形式,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总是先有小说内容,随着内容的显现而彰显出独特的形式,同时又极其符合小说内容和情感走向,使小说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笔者主要分析了两篇在结构上比较突出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和《未穿的红嫁衣》。《穆斯林的葬礼》采用了两个时空同时进行的叙述方式,两代人的爱情悲剧同时进行,使读者的悲剧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沉痛的心情越来越沉重。《未穿的红嫁衣》则把小说人物的一生浓缩为一天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一种阅读上的紧张感,合起书来又可以回味无穷。第三部分:结构的出彩自然少不了语言的修饰,霍达在小说创作时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日常语言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霍达就是用最普通的语言道出了平凡人的一生。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烘托人物心理,隐喻在她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表现的最为出彩,用充满古典气息与诗情画意的“玉”和“月”来隐喻人物的一生。“玉”清透而高尚,隐喻着主人公的人格和抱负,“月”有阴晴圆缺,注定是一场人生的悲欢离合。掷地有声的短句体现出人物的正直,而无言的省略号又道出了内心多少的无奈。第四部分:由于霍达特殊的童年经历,使她对生命有了独特的感悟,她的小说就是她体验人生的再现。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时刻,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流成河,而是把笔伸向了战争过后带给人的创伤这一创作领域,固有的回族血统又使她对回族人民的生存现状有了更深的思考,而对历史的喜爱又使她的小说经得住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验。霍达对悲剧有着独特的喜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自然是一幕幕的人生悲剧。霍达是一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作家,她始终坚守她独特的人生体验,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给予最深的探索,对文学的忠诚,使她的小说总能深入读者内心,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