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牙龈卟啉单胞菌卵黄抗体辅助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微生物学观察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苯甲酰精氨酸萘酰胺(N-Benzoyl-DL-Arginine-Naphthylamide,BANA)实验、TaqMan实时荧光量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测定抗牙龈卟啉单胞菌卵黄抗体(抗P.gingivalis-IgY)治疗前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内环境中红色复合体的数量及构成红色复合体的三种细菌在总菌量中的构成比的变化,从细菌学角度探讨抗P.gingivalis-IgY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实验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实验,根据纳入标准在临床上选择60位健康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抗P.gingivalis-IgY组)、阳性对照组(氯己定组)和阴性对照组(溶媒组),每组20人,牙周基础治疗后分别使用该药品含漱+袋内冲洗,为期4周。分别于基线和用药4周后,采集患者龈下菌斑、龈沟液和唾液样本,BANA实验检测胰蛋白酶样酶(trypsin-like emzyme,TLE)含量。构建P.gingivalis、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orsythia)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enticola)这三种细菌的标准质粒,建立定量标准,RT-qPCR分别检测这三种细菌在总菌量中的构成比的变化。  结果 龈下菌斑和龈沟液样本治疗后三组TLE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样本治疗后仅抗P.gingivalis-IgY组TLE含量明显减少(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P.gingivalis、T.forsythia在总菌量中的构成比均显著减少(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己定组治疗后T.denticola在总菌量的构成比明显减少(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T.forsythia、T.denticola两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  结论 本研究前期制备的特异性抗P.gingivalis-IgY含漱液可减少龈下菌斑和龈沟液中红色复合体的含量,降低P.gingivalis、T.forsythia在总菌量中的构成比,临床上可用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辅助性药物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口腔锥型束CT(cone-beam computedtomography,CBCT)和Dolphin软件测量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上气道及上颌骨硬组织的三维形态,分析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与正常组青少年的
目的:  建立实验性牙槽骨吸收动物模型,研究唑来磷酸局部应用对实验性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旨在找出一种效果理想的防治牙槽骨吸收的局部应用药物,为其局部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