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吉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当代著名的美籍俄裔小说家。纳博科夫虽已去世,但其声誉仍在不断增长。在国外,研究他的著作已经很多。纳博科夫学会已在堪萨斯大学成立,自1978年起按期出版《纳博科夫研究者》(半月刊),各大网站也都建立了纳博科夫的研究网页。但是在国内,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力图从“纳博科夫的嘲讽”这一角度来探讨其创作,从而对纳博科夫其人其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把握。 纳博科夫的一生极富传奇性,他生活在战乱纷扰、革命频繁的时代。出生于贵族世家,他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代,体验了物质的富足带来的优越,也浸染了一身贵族气质;流亡国外则让他品味到寄人篱下的屈辱和捉襟见肘的窘迫,即使在这种环境里,他仍追求着“智识的奢华”;美国的教书生活虽平淡、枯燥,但为他提供了写作的最好环境,使他能够写出《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等名著。独特的经历、人所不能及的学养以及追求独创的个性塑成了纳博科夫独特的文风。他的小说中,总是笼罩着一种嘲讽和揶揄的气氛,我把这种气氛称为“黑暗中的笑声”。“黑暗中的笑声”本来是纳博科夫的一篇小说的名字,笔者之所以将这个短语作为把握纳氏小说的一条线索,是因为它涵盖了丰富的意义。 从表层主题层面上讲,纳博科夫的“笑声”中有对故国尖刻而痛苦的讥讽;有对自己怀乡情结的自嘲;有对边缘生存状态的调侃;有对美国文化弊端的批判;有对愚蠢的犯罪行为的嘲笑;还有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反讽。 在小说美学的层面,纳博科夫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文学是虚构”这样一个命题,将嘲讽的矛头指向了传统的文学真实观。传统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作者的露面的目的是增强故事的可信性,而纳博科夫则运用“元小 “黑暗中的笑声”——析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嘲讽 第2 页共陀页说”的叙事策略,造成了文本的自我指涉性,这种方法不仅嘲讽了叙述者的狂妄自大和荒诞滑稽,更是对传统小说真实观的彻底颠覆和嘲弄。在“小说是虚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纳博科夫通过多种叙事手法的变幻来达到嘲讽的目的,既丰富了其讽刺的内容,又是讽刺技巧的革新。此外,戏仿的运用更是扩大了纳氏小说嘲讽的对象范围,将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文体和结构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同时也造成纳氏文本的相互指涉性。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纳博科夫创作的深入,其嘲讽的对象空前丰富,不仅解构了小说的传统形式,而且使讽刺本身也上升为一种主题。其小说己成为一种嘲讽的狂欢。 纳博科夫“黑暗中的笑声”具有独特性。与传统的讽刺作家不同,纳博科夫的嘲讽虽然也涉及政治和社会内容,但更多的则是对一些个体的嘲讽。纳博科夫将悲剧性格与喜剧性格完美地结合在这类人物身上,既表现其可笑性,又体现其可悲性。可以说,他们是纳博科夫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人物类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纳氏小说的另一独特性是读者与其文本之间的关系。只有领会了纳博科夫的嘲讽技巧,读者才会同作者一起心照不宣地发出笑声。纳博科夫小说中的自我指涉性,使读者在小说中成为侦探,其任务是辨别出故事的叙述者和真正的主人公以及小说的真正目的。要读懂纳氏小说这种独特文本,读者必须与作者进行对抗,展开激烈的解谜和破案活动。而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相互指涉性,又要求读者用自己的“能力模式”参与创作,填补其文本的空缺。 由于纳博科夫在小说创作中不仅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嘲讽,而且运用了大量新颖的嘲讽方式,因此,美国文史家伊哈布·伊桑认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验小说中一位最有影响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