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双语修正阶层模型与释意理论的矛盾之处为出发点。修正阶层模型提出A-B语的翻译是概念的连接,B-A语的翻译是词汇的连接,可以理解为一个方向是偏向意义的处理,另一个方向是偏向形式的处理。而释意学派主张从B语译入A语,并且根据三角模型,在理解到产出中间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阶段译员必须彻底忘记原语语言形式,仅记住原语意义。也就是说B-A语的翻译需采用基于意义的处理方式。同时,笔者根据自身的口译学习和实践经验,发现译员对于不同方向的口译态度有所不同。由于外语和母语的理解和产出过程通常不同,A-B和B-A的同传可能涉及不同的过程,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探究不同的口译方向背后的处理机制是怎样的,是否如修正阶层模型,两个方向的同传存在不对称性。鲍刚(2005)曾指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译员的信息处理(思维)活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这一理论视角来观察译员对源语信息的处理方式。根据已有的关于脱壳的定义,本研究将观察在动态脱壳过程中,译员对形式的保留程度,是否会彻底忘记原语形式;在静态脱壳结果上,译员采取的是基于意义还是形式的处理方式。基于语料的方向性实证研究很少,关于同传整体过程中语言方向的作用研究也很少。但是随着A-B方向口译的普及,我们有必要了解口译的方向性特点。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口译的方向性对认知过程有影响。尽管释意理论认为脱壳和语言组合无关,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语言组合也是方向性研究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所以本研究将在前人关于口译方向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不同方向、不同语言组合下口译信息处理模式的变化,具体分析比较相差较大的英汉语言组合和相近的英西语言组合。对于不同方向的同传中对源语信息处理模式的不对称性研究,必须建立在口译质量可接受的基础上。因此,本研究还将考察另一个重要变量——口译质量,考察不同方向的同传中信息处理方式与口译质量的关系。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证明了 口译的方向性和语言组合对源语信息的处理方式,具体来说,对脱壳过程和结果会产生显著影响,且两个方向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结果表明释意理论提出的脱壳过程中译员必须彻底忘记形式是不准确的,在两个语言组合中都是如此,而且在英-汉方向,甚至对原语形式的记忆越深,脱壳表现越好。另一方面,释意理论提出的译员要用目标语表达原语信息,而不受原语形式干扰,这一点得到了支持。在两个语对中,B-A的脱壳程度都高于A-B,证明了国际组织和释意学派主张的B-A这一惯例的合理性。但是语言组合不同,B-A方向的静态脱壳程度有明显差别,与释意理论主张的脱壳和语言组合无关的观点相悖,说明口译研究需要考虑语言组合的因素。此外,两个语言组合都表明对源语信息的处理方式会对口译质量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