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位论文在“互动语言学理论”背景下,主要运用“会话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方法,对自然口语中湖南吉首方言语用小品词的功能展开全面、系统地描述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语用小品词多种功能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阐释,从理论层面上得出对语用小品词本质的崭新认识。作为现代汉语中最为重要的虚词之一,语用小品词在汉语研究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在自然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个性很强且运用复杂,如何全面、准确地对这类词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其不同功能之间的深层关系做出解释已经成为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本研究的开展为解决长期困扰语用小品词研究的难题提供合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且问题的解决还有助于推动汉语本体研究。首先,研究力求将“互动语言学理论”与汉语方言研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思路为后续同类型研究搭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理论框架。再者,全文运用“会话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手段,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汉语语用小品词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这又为语用小品词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另外,吉首方言语用小品词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研究成果严重匮乏。本学位论文弥补了该项不足,实现丰富方言语用小品词研究成果之目的。具体来说,本项研究利用ELAN软件自建约30万字的小型口语语料库,在此平台上首先对7个不同会话场景中,句中小品词“呔”和句末小品词“哦”的分布与使用情况进行定量统计,大致勾勒出二者在自然口语交际中的使用概貌,研究同时还采用“会话分析”手段,对语料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和讨论。研究发现,吉首方言中极具特色的句中小品词“呔”实际上是一个标示说话人抱怨和责备情绪的“负面情感立场标志”。同时受到高频效应和语言使用者心理认知等因素影响,句中“呔”还在交互过程中衍生出反讽、惊奇和同情等情感立场标示功能,但说话人抱怨和责备的情绪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研究最后从交互主观性视角出发,通过对5个言语个案分析后发现,句中“呔”在会话参与者进行立场共建时,出现于一致性话语中,其功能是充当“赞同标记”,帮助会话参与者完成立场共建,实现人际关系构建目标;出现在会话立场分离话轮中的句中“呔”则起到缓和说话人否定意味,最大限度地避免立场分离而带来的会话参与者面子受损之作用。不同于句中“呔”的独特性,句末小品词“哦”在汉语方言广阔区域及普通话里大量存在,因此研究首先将前人对台湾国语、粤方言及汉语普通话句末“哦”的研究结果与吉首方言句末“哦”进行初步对比,发现后者虽有部分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前三者出现重叠,但更多地是表现出自身复杂多样的用法。随后的定量统计结果显示,句末“哦”在日常交际中有着非常高的出现频率,这为其功能多样化的形成提供基础。从定性分析结果看,句末小品词“哦”是一个话轮组织标记,它帮助说话人构建引发、延续、终结、挑战、寻求确认和有疑询问话轮,实现不同会话功能。研究还发现,句末“哦”的会话功能与说话人主观性间存在互动关系,即会话功能的形成与说话人对事物或命题的确信程度、语调选择和情感立场表达三个层面存在互动,且这四个方面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以互为实现的方式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通过对吉首方言句中小品词“呔”和句末小品词“哦”多种功能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阐释,本研究最终从理论层面上得出对语用小品词本质的崭新认识,即“语用小品词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机制,它是交互主体为完成特定交际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模式(包括情态、语法等)选择,其功能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且不断被塑造,同时又反作用于整个会话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