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法中的“吸纳”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内战之后颁布的第十四修正案不啻为一场宪政重建,与废除奴隶制相比,强化联邦权力则影响更为根本。由于在1833年的巴伦案中,马歇尔大法官拒绝将《权利法案》适用于州,伴随着第十四修正案的颁布,是否应当用其吸纳《权利法案》,使后者同样适用于各州就是摆在美国最高法院面前的新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美国最高法院的诸位大法官们反复辩论,历经一百余年,最终通过“选择性吸纳”的方式将《权利法案》适用于各州。本文即通过对这一百余年来美国最高法院就“吸纳”问题的典型判例为线索,详细梳理这一从拒绝吸纳到完成吸纳的司法史。整体上看,该司法史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873年至20世纪初为第一阶段,在该阶段最高法院整体上遵循巴伦案的判决,拒绝将《权利法案》适用于州;20世纪初至1947年的安德森案为第二阶段,虽然该阶段在整体上依然拒绝吸纳,但已经开始松动,并通过以安德森案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判例完成了对吸纳的理论论证;1947年至2010年的麦克唐纳案为第三阶段,在该阶段,美国最高法院依照“选择性吸纳”的路径最终完成了吸纳,使得在今天,《权利法案》已经适用于州。本文的核心即是对上述司法史的阐释,笔者详略得当地分析历史上的诸多判例,并突出对大法官判决理由的分析和阐释。通过对司法史的梳理,笔者指出,从拒绝吸纳到接受吸纳的关键转变在于大法官们对宪法核心功能的理解的演变——从联邦分权制衡角度看待吸纳逐渐过渡到从公民权利角度来看待吸纳。伴随着吸纳的进程,美国宪法也从一部限权(力)宪法转化为一部维权(利)宪法,从一部旨在规定联邦纵向横向分权的“公法”逐渐演变成一部旨在保护公民权利的“母法”。而后者,正是大多数中国法律人对美国宪法的想象。因此,伴随着吸纳问题的解决,美国宪法自身也完成了古今演变。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不仅仅是一篇宪法史论文,而同样是一篇法理学论文。因为本文不仅仅停留在对判决理由的规范宪法学分析上,本文更深的关切乃是判决理由背后的法理问题:宪法的古今演变问题。伴随着美国宪法的现代演化,在吸纳问题上,其代价是深具革命性的“特权与豁免权条款”被遗忘。虽然在2010年的麦克唐纳案中,托马斯大法官试图激活该条款,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亦即,宪法的古今演变并不是水到渠成,其中历经反复,并伴随着难以挽回的代价。如果我们不以今天的生活为满足,如果我们认为明天的生活将更加可欲,那么,回到问题的开端处,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则是可行的道路。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对吸纳判决史的梳理,同样也是对美国宪法古今转化的梳理。就从吸纳问题中透露出的宪法古今转化而言,美国最高法院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笔者运用系统理论讨论了司法权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相对于违宪审查制度而言,美国宪政对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更在于其独立性与专业性的司法权设置。这一点,尤为值得注意。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大麻素受体1在扣带回和海马的表达情况,比较这两个脑区的受体表达是否具有差异性,分析研究大麻素受体1的分布与解剖结构的关系,为大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揭示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制定相应的创业培养对策提供建议。
游离皮片移植术是将供区皮片移植到受区,使其重新建立血液循环而存活的一种整形外科技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是修复创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院于2009年10月-2012年9月共
在人类向海洋大规模进军的海洋世纪(21世纪)快要到来的今天,人们对“海岸”、“海岸线”、“海岸带”这三个名词已不陌生。但是,给它们下的定义并不统一,有的混为一谈,有的还
本研究以Halliday及Crystal关于重音分布与信息传递的关系理论为基础,运用纵贯研究的方法,通过对14名英语专业学生四年跟踪朗读语音材料的标注和分析,揭示英语专业学生重音分
高职英语教学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职场交际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背景的实践教学方
论杜甫的政治忧患及预见性刘明华忧患意识是杜甫作为社会良知的一个重要特征。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而在政治忧患中,又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唐
吕澂认为 ,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论 ,积极人生主要表现为人类特有的“向善意欲” ,而“向善意欲”的根源正是佛教所讲的“缘起”。就具体的缘起理论而言 ,业感缘起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心理原因所造成的精神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抑郁症已上升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疾
目的研究对老年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卡培他滨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68例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卡培他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