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是引起肠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严重危害畜禽及人类的健康,每年由大肠杆菌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数以亿计。治疗大肠杆菌感染的常用方法是使用各种抗菌药物,但随着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其治疗效果己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而且呈现出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耐药谱越来越广,耐药性形成速度越来越快的趋势。因此,寻求治疗耐药性细菌的新型制剂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近来,人们对应用治疗性噬菌体治疗由耐药性细菌引发的疾病给予了高度关注。本研究旨在筛选耐药大肠杆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并为研制耐药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奠定基础。 本实验对30株大肠杆菌进行致病性及耐药性检测,从中筛选出24株多重耐药致病性大肠杆菌。并用双层平板法从20份污水水样中分离到16株大肠杆菌噬菌体,测定16株噬菌体对24株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裂解谱。再根据这16株噬菌体所形成的噬斑直径及对宿主大肠杆菌的最低裂解量,筛选出6株具有强裂解能力的大肠杆菌噬菌体。 将6株强裂解性噬菌体及1株弱裂解性噬菌体的DNA分别用EcoRⅠ、EcoRⅤ、SalⅠ及PstⅠ四种内切酶酶切。通过分析这7株噬菌体的DNA酶切图谱,可见噬菌体的裂解能力与其亲缘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裂解能力强的6株噬菌体DNA的酶切图谱较为相似,并在遗传距离图上较近的距离上聚为一类,而弱裂解性噬菌体则与其它几株噬菌体的遗传距离较远。 噬菌体的体内裂解效果与其注射方式有关,采用肌肉注射法效果最好。在接种10倍MLD的大肠杆菌后8小时内,肌肉注射相应的大肠杆菌噬菌体能治疗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及其噬菌体在体内的分布及消长规律试验表明,单独注射噬菌体,24小时内噬菌体在血液和肝脏中降至很低的水平,只在脾脏中保持较高的水平;接种大肠杆菌后用噬菌体治疗时,注射噬菌体后体内大肠杆菌量在1小时内就降至很低的水平,而噬菌体则能在血液、肝脏和脾脏中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效价,发挥裂解作用。与抗生素相比,肌肉注射噬菌体的治疗效果一一 优于抗生素。